莫言:《文學創作的民間資源——在蘇州大學“小說家講壇”上的講演》,《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1期。
南帆:《梔馬橋詞典枛:敞開和囚禁》,《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5期。
任劍濤:《現代性、曆史斷裂與中國社會文化轉型》,《廈門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石元康:《市民社會與重本抑末——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的障礙》,《二十一世紀》1991年8月第6期。
宋偉傑:《“全球化”問題的思考是一種關係式的認知方式》,《跨文化對話》第2期,樂黛雲主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唐弢:《一思而行——關於尋根》,《人民日報》1986年4月30日。
湯一介:《“文化熱”與“國學熱”》,《二十一世紀》總31期。
汪暉,王友琴等:《關於文學尋“根”問題的討論》,《文藝報》1985年8月31日。
汪暉:《關於現代性問題答問》,《天涯》1999年第1期。
汪暉:《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天涯》1997年第5期。
王幹:《看韓少功做廣告》,《為您服務報》1996年12月5日。
王德威:《世俗的技巧——閑話阿城與小說》,收入阿城《遍地風流》,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王光東:《民間意義的發現——五四新文學的另一種傳統》,《上海文學》2001年第12期。
王蒙:《道是詞典還是小說》,《讀書》1997年第1期。
王紹光:《關於“市民社會”的幾點思考》,《二十一世紀》1991年12月,總第8期。
溫鐵軍等:《中國能否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天涯》2003年第4期。
吳俊:《梔暗示枛的文體意識形態》,《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3期。
謝少波,王逢振:《重繪中國現代性的路線圖》,陳新平譯,陶東風等主編《文化研究》第4輯。
徐賁:《“第三世界批評”在當今中國的處境》,《二十一世紀》第27期(1995年2月)。
徐遲:《現代化與現代派》,《外國文學研究》(華中師大版)1982年第1期。
徐友漁:《西方學者對中國文革的研究》,《二十一世紀》1995年10月總31期。
徐友漁:《知青經曆和下鄉運動——個體經驗與集體意識的對話》,《北京文學》1998年第6期。
許子東:《現代主義與中國新時期文學》,《文學評論》1989年第4期。
嚴文井:《我是不是個上了年紀的丙崽?》,《文藝報》1985年8月24日。
楊美惠:《傳統、旅行的人類學和中國的現代性話語》,《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通訊》2000年3月,總52期。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相遇》,《文藝研究》1997年第5期。
餘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1991年8月號,總第6期。
於可訓:《中國當代文學的現代性問題論綱》,《福建論壇》2001第1期。
張清華:《民間理念的流變與當代文學中的三種民間美學形態》,《文藝研究》2002年第2期。
張汝倫:《知識分子·中國知識分子·現代性》,《天涯》2004年第1期。
張頤武:《精神的匱乏》,《為您服務報》1996年12月5日。
張頤武:《我為什麼批評梔馬橋詞典枛》,《羊城晚報》1月13日。
張頤武,張法,王一川:《從“現代性”到“中華性”》,《文藝爭鳴》1994年第2期。
張頤武,王寧,劉康:《後新時期的文學批評:當代文化轉型的一個方麵》,《作家》1994年第6期。
鄭敏:《世紀末的回顧:漢語語言的變革與中國新詩創作》,《文學評論》1993年第3期。
鄭萬隆:《我的根》,《上海文學》1985年第5期。
鄭義:《跨越文化斷裂帶》,《文藝報》1985年7月13日。
周作人:《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說》,《新青年》第4卷第1號(19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