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創造性閱讀的係統觀(1)(3 / 3)

第二節 閱讀收獲的係統觀

閱讀一篇論文、一本著作,其收獲有時就像是參觀一個花園。你也許會留意一朵花、一棵樹、一片石,也許會讚美一個花壇、一灣水流、一座假山,也可能會讚歎花園裏植物種類的組合、曲徑通幽的布局、花園的總體設計,這既要看你喜歡什麼,關心什麼,也要看你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如何。

創造性閱讀,主要是為了獲得“思”,獲得“思”就說明你有了收獲。

這種收獲雖不能絕對以大小計,但在讀者心中,是自有衡量標準的。

對不同的論文和不同的閱讀方法,我們一般可以將閱讀的收獲分為兩個大的層次:一是基於論文內容的閱讀,它主要關心的是獲得新的知識點。如一個新單詞、一種新術語、一個生動的案例,等等。閱讀的收獲好比是揀到了建房時需要用的一塊磚、一片瓦。二是基於文本文字背後的閱讀,它主要關心的是發現文字背後隱藏的沉默的表達式,獲得一個新的邏輯架構,以便可以有效地用來建構讀者自己的知識大廈,好比是獲得了一張房子的設計圖。如果說,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話,那就是以上兩個層次的結合,還有情感上的美好享受,所以此時,你不僅在“讀”,而且在“賞”,總之收獲很多。有時就像是進入了一個知識的大寶庫,有取之不竭、美不勝收之感。

為了獲得以上兩種層次的收獲,我們在閱讀方法的選擇上也可以為了不同的收獲而采取相應的策略。比如,為了獲得第一層次的收獲,我們用的方法最好是用“網魚法”:此時你的眼睛就好比是一張大網,你可以快速地也可以慢慢地掃描全文,這就是撒網。閱讀完後你就可以收網了——把“魚”揀上來,把“水”漏掉。這些“魚”或大或小,都可視你的需要而揀入囊中。當然,你還要注意揀那些價值最大的,並且還要有效地將它們整合到自己的知識框架內,就是說,你必須要盡量地將它們和你原來掌握的知識聯係起來,重新組織成一個新的結構,即像皮亞傑論述的那樣,或“同化”或“順應”,不然就會成為像蒙田在《論學究氣》中描寫的那個人:“那人從外部接受了許多博大精深的思想,必定把自己的思想擠壓得縮成了一點點。”事實上,也隻有經過了這樣一個重組的過程,才可能在以後有效地記住它,發揮它的作用,而不會輕易地淡忘它。因為,知識的歸類就像是尋找夥伴,知識一旦找到夥伴就不會感到孤單,而且還容易相互啟發。你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那麼,即使你在使用這個方法時,有時還免不了有些粗野,比如拆、分、裁、剪,甚至生吞活剝,我們認為都無不可。

在閱讀時,你應該注意,這些“魚”可能是:——一個標題:標題中往往蘊含有無限豐富的啟發意義。它不僅反映了文本的內容,而且還往往決定了文本的結構和論述的方式。比如《基於××的××》的論文說明該文的寫作主要是運用了組合原理,《××及對××的啟示》則一般說明它同時運用了組合原理和類比原理,而《××和××的張力觀》一類的論文,事實上已透露出文章的基本結論是“兩者的關係要兼顧”,這已沒有懸念,所以剩下來值得讀者閱讀的關注點,一般應該是看它“從什麼新視角來論證和怎樣論證”。

說到標題,筆者認為,管理學論文題目的結構,一般可以歸納為“一基五態”。

先說“一基”,它是學術論文題目的最一般形式,其形式可以表示為:“A的M的研究”。其中:A的含義,一般指某個問題、某種現象、某個區域、某個行業等等,它是一個限定詞;M的含義,一般是指A的某一方麵、某種性質、某個問題等。如《集群的知識活動研究》、《突破性創新的組織模式研究》等。“研究”兩字有時也省略,如《科學中信任的基礎》、《社會建構論的三個思想淵源》、《科學交流的修辭學》等,有時則用其他詞替代,這些詞一般有“分析”、“探析”、“思考”、“評價”、“解釋”等,如《中國管理科學合著現象分析》、《企業集群係統自組織和諧發展探析》、《基因專利的哲學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