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和寫作都是一種生命過程。從宏觀的角度說,閱讀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和一個人的人生觀、知識積累水平、專業、所處的閱讀階段或者職業要求都有關係;從微觀的角度說,閱讀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則和具體的文本種類、當下的閱讀目的、一時的興趣等因素有關。所以,一個人的閱讀方法,總的說來,是動態變化著的,需要讀者隨機應變的。換言之,這些閱讀的戰略和方法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交叉、互為一體、動態多變、豐富多樣的,但為了論述的方便,在前麵的論述中,我們是將這些閱讀的戰略和方法故意分開來論述,下麵我們就來談談閱讀的係統觀。
第一節 閱讀方法的係統觀
本書寫到這裏,我們已經基將閱讀的戰略和方法這個問題講完。
要整體地理解這些內容,當然離不開讀者自身的努力,但為了增進對它的認識,我們還是想在這裏回顧、梳理和補充交代一番。
在第二章中,我們討論了文本的形成、評價和選擇機製,它是閱讀的重要基礎,不僅有利於我們學會如何評書、選書,也有利於我們了解應如何看書。在第三章中,我們則對理解式閱讀法、延伸式閱讀法、類比式閱讀法、樣例式閱讀法和透視式閱讀法作了介紹。很顯然,在宏觀上如何認識這些閱讀的戰略和方法,在微觀上又應該如何具體地選擇這些閱讀的戰略和方法,都還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讀者所處的閱讀階段,是在校生還是職業人?閱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擴大視野,積累知識,還是為了創造知識,或是為當下的寫作服務?文本的性質又是怎樣?比如,對於有的文本來說,我們也許要同時用多種方法,因為這些文本大多見解獨到、寓意深刻、內容豐富,值得多角度地反複閱讀才能深刻領會,用的方法當然也要幾種結合才行。而對有的文本,也許根本不需要費什麼心思,因為這些文本淺顯易懂,也不包含特殊的值得進一步挖掘的信息含量,對這些文本隻要略讀或掃幾眼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它們都不屬於創造性閱讀的範圍。
另外,對方法的選擇而言,閱讀一個文本,一般來說都需要以理解式閱讀為主,也就是先提倡死讀書,隻有等基礎打實了,再適當地開始用延伸法、類比法、透視法等高級的方法,好比是活讀書,這樣才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如就一個人一生的治學計劃來說,在初學或積累階段,我們還是要提倡以深透理解為主,以閱讀本領域的文本為主,而在打好了基礎以後,也就是進入到了高級階段時,則應該提倡用多種高級閱讀方法來閱讀,多閱讀一些相關領域甚至表麵上看似無關領域的書。
總之,如何係統深入地理解、選擇和應用這些創造性閱讀的戰略和方法的確並不容易,因為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下麵我們就閱讀中涉及的幾個基本問題再談一些看法。
一、專和博的關係
對於閱讀來說,專和博的關係處理是避不開的一個問題。古人在這方麵也有很多論述,如:“不通百經不能治一經,不通一經不能治百經。”“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每個人也有各自的不同看法。在這裏我們主要談談對外領域文本的閱讀問題。
正像魯迅在《讀書的方法》一文中曾經提及的那樣:“隨便讀書,是否完全不好的呢?對於這一事,在向來的人們之間,似乎也有種種意見的不同。有人以為亂讀不過是思想散漫,毫無好處,所以應該是全然禁止的;然而有一個碩學,卻又以為在圖書館這些地方,隨便涉獵書籍,散讀各種,可以開拓思路。穆來卿對於這事,說過下麵這樣的話:‘我倒是妥協論者。在初學者,亂讀之癖雖然頗有害;但既經修得一定的專門的人,則關於那問題的亂讀,未必定是應加非議的事。因為他的思想,是有了係統的,所以即使漫讀著怎樣的書,那斷片的知識,便自然編入他的思想的係統裏,歸屬於有秩序的體係中。因為這樣的人,是隨地攝取著可以增加他的知識的材料的。’”我們認為在“專”的基礎上再注意“博”應該是一種好的策略。光博不精,就像牆上蘆葦;光精不博,又如坐井觀天。這兩種極端都不可取。
但對於“博”的理解,筆者還想在這裏提出一個進一步的看法。對於知識結構中的“博”和“專”,以前有“T”形、“工”形、“X”形和“△”形等說法,我認為還是提“冊”字形好。“冊”的豎線表示專業、學科的區分,是“經”線;“冊”的橫線表示什麼呢?我認為它是一些帶有方法論性質的學科或書籍,如哲學、科學學、創造學、美學、數學等,是“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