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學術論文創造性閱讀的方法(5)(2 / 3)

因此我們認為,要提高寫作上的技巧,閱讀就是最重要的一種方法。事實上,世界上又有哪一個作家、學者、作者能離開閱讀而學會了寫作呢?所以,如果說得極端一點的話,每個作者都有過通過閱讀來獲得寫作方式上的訓練的經驗,帶著這種目的的閱讀其實就是一種形式性閱讀,或者叫樣例式閱讀,隻是有時作者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而已。

比如你以前曾經讀過很多喜歡的作品,由於常讀而悄悄地被感染。至於有些人專門攻過某個名家的寫法,例如,東坡得文法於《檀弓》,後山得文法於《伯夷傳》;毛澤東同誌年輕時,曾鑽研過韓愈的文章,學會了古文文體,在他以後的文章中,往往可以在句法、結構、格局和思想方麵等等,看到韓愈對其的影響。但作者在以後的寫作中不容易意識到是受了前人寫作方式的影響。

所以,我們在這裏還想進一步提出一個大膽的推論:即每一個作者後麵,可能都有一個或幾個“幕後作者”。這些“幕後作者”可能是作者喜歡的作品,長期訂閱的某種學術期刊,由於常讀而不覺得已被感染;也可能是一個給你提供指導或幫助你修改文章的人。對此,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林語堂在《論讀書》中還有一段妙語,值得共賞:“凡人讀書必找一位同調的先賢,一位氣質與你相近的作家,作為老師。這是所謂讀書必須得力一家,不可昏頭昏腦,聽人戲弄,莊子亦好,荀子亦好,蘇東坡亦好,程伊川亦好。一人同時愛莊荀,或同時愛蘇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學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覺萬分痛快,而魂靈上發生猛烈影響,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GeorgeEliot自敘讀盧騷自傳,如觸電一般。

尼采師叔本華,蕭伯納師易卜生,雖皆非及門弟子,而思想相承影響極大。”

所以,我們認為作者在寫作中,心裏不僅有一位“隱含讀者”在旁邊時時提出要求,同時還有一位“幕後作者”在旁邊時時給予指導。

這裏需進一步提出的是,在學術論文寫作中,不少作者都會在寫作過程中或是在投稿前專門研究一些寫得較好的論文的寫作形式和某一刊物的寫作風格。這種形式性閱讀的必要性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這就是,學術論文中的審稿程序,既使學術刊物有可能長時期地發表素質較高的論文,從而贏得學術領域內專業人士的普遍敬重,但也隱含著一種代價,即這種審稿程序又很容易形成“千人一麵”式的專業八股式的文風格調,而使得那些富有多樣性或是“反潮流”的論文不易於得到發表。因為,在審稿時,主編和多數審稿人都會持續地用主流學派的“範型”去檢視稿件,從而誘使或迫使資曆不深的撰稿人就範。

那麼,與此相聯係的一種對策就是,作者為了使自己的論文易於發表,就會認真地研究目標刊物的《投稿須知》、《體例》或《征稿簡則》,並在形式上去刻意地模仿那些已在該刊物發表的論文或名作者的論文,這樣就會強化這種樣例式的閱讀。

例如,假如你要向《管理評論》投稿,那麼就應該很好地了解一下它的體例。

《管理評論》體例

《管理評論》是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主辦的致力於管理理論研究與實踐探討的雜誌,注重理論的深入研究與分析,注重與管理實踐的密切結合。在內容上要求選題新穎,突出前沿問題、重點問題、難點問題、熱點問題,兼具理論的科學性與實踐的指導性,熱忱歡迎廣大管理研究與實際工作者不吝賜稿。

作者稿件應符合以下體例要求:

1.摘要。文章要提供100~200字的摘要,客觀反映論文的主要內容。

2.英文翻譯。論文題目、作者姓名、單位、摘要等譯成英文,附於文後。

3.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工作單位、郵政編碼、職稱、職務、學曆、主要研究方向等(研究生須注明是博士研究生還是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