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學術論文創造性閱讀的方法(4)(3 / 3)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類比式閱讀法的步驟。

在閱讀時你應該向自己提出並回答如下問題:

①他原來說什麼,這種說法有新意嗎?

②這種新意來自哪裏?其邏輯架構是什麼?

③我想研究的問題(或領域)是什麼?

④這個邏輯架構如果用來表述我的研究領域的問題,可以如何表述?

⑤這種表述有價值嗎?需要進一步挖掘、完善和論證嗎?

若用圖形表示。

好了,如果感到已經掌握了這種方法的話,那麼你現在如果讀到下麵這兩則材料的話,我想你此時的“思”肯定就會和你未閱讀本書前讀是不一樣的了。試試看,你讀了以後的收獲將會怎麼樣。

文章一:害蟲有助於作物增產

多少年來,人類千方百計研製各種農藥以滅害蟲。但近來國內外不少專家發現,食葉害蟲對水稻產量幾乎無任何影響,因此,對水稻田噴灑農藥是多餘的。有些農業害蟲,有時不僅不使農業減產,相反還有增產作用。如棉鈴蟲取食一部分棉蕾後,棉花不僅未減產,反而增了產;早稻抽穗期受蟲危害,在被害率不到10%的情況下,其產量與沒受害的田塊竟然一樣。這是因為在自然界中一直存在著生物超補償規律。

一般作物的總分蘖數是實際結果數的幾倍(如瓜果的花蕾是實際結果的4~5倍),在植物學中稱“謊花”,是各種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多餘者”,而害蟲吃掉這些“多餘者”後,就能減少物質和能量的消費,故而激發植物多生快長,達到增產效果……

文章二:農業發展的新思路

一、第二農業概念的提出

傳統的農業是利用作物種子和果實的產業,農業科學研究也是圍繞果實大、產量高來進行。但是人類所食用的糧食——麥子、稻子的營養量僅占整個植物營養總量的約10%;另外種子的營養成分是不全麵的,因為莖葉作為光合作用的廠房是果實和種子營養產生的源泉,植物莖葉產生的營養在輸送過程中是有選擇性的,很多營養不能被輸送到植物種子中。莖葉的成分則比較全麵,尤其是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的含量遠遠高於種子。莖葉中的蛋白叫葉蛋白,它是原生蛋白;與植物蛋白(植物種子、果實蛋白)、動物蛋白相比,原生蛋白有很多優點,如不含膽固醇,活性較強,對人體發育、抗病、防病等有特殊的功效。種子一年隻收一兩次,而莖葉一年收獲四五次。但是這塊豐富的營養源卻一直被人們所忽視。筆者認為,如果把傳統的農業稱作第一農業,那麼開發利用植物莖葉中所蘊含的巨大營養源則可以稱之為第二農業,也叫綠色農業。

二、第二農業的幾種利用模式

植物的莖葉除了一小部分(主要是以蔬菜的形式)可直接被人體所利用外,絕大部分要加工成綠色植物飼料,通過大力發展綠色養殖業來間接利用。能夠加工成綠色飼料的植物莖葉有幾十種,它們可以分為3大類:農作物秸稈類、牧草類和樹葉類。根據這些莖葉來源的不同,第二農業可以歸納為下述3種利用模式。

1.種植業模式

所謂種植業模式,是指利用已成熟穀物的秸稈或者不收種子的大豆秧及黑麥苗來生產綠色飼料。

2.草業模式

草業模式就是在草原上推行人工種草,把牧草當作莊稼來種植,將目前的傳統放牧方式改為圈養,從而提高草原產出效率。

3.林業模式

所謂林業模式,就是擴大經濟林的範圍,把種樹的概念由單純的收獲木材擴大到收獲樹葉,把培育樹木看成是“鐵杆莊稼”來經營。

第五節 樣例式閱讀法

創造性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創造性的寫作。

夏丏尊先生認為:“凡是書都是用語言文字寫成的,照普通的情形看來,一部書可以含有兩種性質:書本身有內容,內容上自有係統可尋,性質屬於一般科學;書是用語言文字寫著的,從形式上去推究,就屬於語言文字了。一部《史記》,從其內容說是曆史,但是也可以選出一篇來當作國文科教材。諸君所用的算學教科書,當然是屬於科學一類的,但就語言文字看,也未始不可為寫作上的參考模範。算學書裏的文章,樸實正確,秩序非常完整,實是學術文的好模樣。這樣看來,任何書籍都可有兩種讀法,如果就內容說,隻閱可以了,如果當作語言文字來看,那麼非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