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樣的閱讀,更可能會帶來一些革命意義上的思維和知識重構,其實也可以說,它就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所在!很多名人、學者對此都是深有體會的。比如,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按一般人的理解,一定是一天到晚看物理學方麵的著作了,其實恰恰相反,他說:“物理學方麵的書我看得很少,雜七雜八的書看得多一些。”陸遊在《示子聿》中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其實都說明了這種閱讀方法的奧秘所在。
三、如何類比式地閱讀
類比,有近類比和遠類比。近類比是指類比源和你的目標問題是接近的、相似的,你很容易就看出來,因此也很容易進行轉換。有些類比源則和目標問題具有上下位關係,這時的類比閱讀法就變成了前一節講的延伸閱讀法,所以,延伸閱讀法有時也可以說就是一種類比閱讀法。但在本書中,我們講的類比閱讀法,主要是指在遠類比情況下的閱讀,即類比源和你的目標問題看上去完全不同,或者風馬牛不相及的情況下,我們應如何閱讀才能獲得更多的啟發和感悟。
下麵,我們先來看個具體的例子。
比如,你是學管理學的,在某天你突然看到下麵論述美國農業的一段話。
美國的農業方式
美國農業勞動者的比重隻有2%,卻提供全國所需農產品的120%。除了美國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地條件外,主要原因是“美國農業具有驚人的集約化生產能力”。一個普通農民一般經營1000多畝土地,播種有種子公司,施肥有肥料公司,灌溉有供水公司,發生蟲害有飛機噴藥公司,平整土地有激光測等高線作業公司,收獲後由加工廠直接把農產品從田間運到工廠進行幹燥、加工、貯藏和銷售。
而且這些服務作業的價格遠低於農民自己作業的費用。農民要做的事隻有田間作業的少數環節,然後就是通過電話和計算機網絡實時與這些作業公司進行業務聯係。
那麼你如何閱讀它呢?對於農學專業的讀者來說,自然會從農學的角度來研究它,但因為你並不是從事農業研究而是從事管理學研究,因此對段落中描寫的那些數字一般並不需要去懷疑或是論證,隻是感到這一段文章有一種給人新奇、震撼的感覺。那麼這種感覺是怎樣引起的呢?它從何而來呢?背後有什麼新的邏輯框架呢?這就必須認真研究一番了。
顯然,這段文章給我們的震撼力來自於中、美兩國農業效率上的巨大差距,那麼這種效率上的巨大差距又來自哪裏呢?顯然,它又來自於中、美兩國的農業運作方式上的根本差異。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我國農業的運作方式。在我國,平均一個農民一般隻能種兩三畝地,其種植方式是,從平地、播種、灌溉、施肥、治蟲,到收割、加工、出售全靠自己。如果是組成一個生產隊,雖然總量上可能經營了幾百畝地,但需要的勞動力也可能達到了幾百人,平均每人的耕種土地仍隻有兩三畝,種植方式也仍是從平地、播種、灌溉、施肥、治蟲,到收割、加工、出售全靠自己。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由一個人的種兩三畝到幾百人的種幾百畝,其擴大規模的方式是一種“簡單的、橫向的相加”。
再看美國的農業運作方式。“農民要做的事隻有田間作業的少數環節,然後就是通過電話和計算機網絡實時與這些作業公司進行業務聯係。”“播種有種子公司,施肥有肥料公司,灌溉有供水公司,發生蟲害有飛機噴藥公司,平整土地有激光測等高線作業公司,收獲後由加工廠直接把農產品從田間運到工廠進行幹燥、加工、貯藏和銷售。而且這些服務作業的價格遠低於農民自己作業的費用。”也就是說,美國農民在種植時,並沒有將平地、播種、灌溉、施肥、治蟲、收割、加工、出售等所有環節都自己包下來,而是通過一種“虛擬”的形式來利用外部資源。如果說,我國農業擴大的模式是“橫向的戶與戶的實際的累加”
的話,那麼美國模式就是一種“縱向的環節與環節的虛擬的聯合”!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擴大規模的方式,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
至此,我們可以說,我們已經完成了對這段文字內容的“X光檢查”,透過它的表層,我們已經找到了這段文字內容的邏輯框架,下一步就看我們如何去建自己的“大廈”了。所以,讓我們繼續地思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