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學術論文創造性閱讀的方法(3)(2 / 3)

為了深入理解該法的實質,下麵我們對該法作進一步的考察。

類比方法,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現象在某些屬性上的相同或相似,從而推知它們在其他屬性上的相同或相似的一種思維方法。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得出類比方法主要涉及三個要素:一個是當作類比參照物的事物或現象,可稱之為“類比源”;另一個是我們待解決問題的事物或現象,可稱之為“類比泉”;還有一個因素是類比的基礎或橋梁,即事物、現象間存在的某種屬性上的相似性,可稱之為“類比知識單元”。

從類比源到類比泉,無疑是一個需要類比者發揮能動作用進行知識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步。

第一步是從類比源中抽象出某種隱含的屬性,以形成類比的基礎或橋梁的過程,這其實也是一個知識發現和知識原理化的過程,可稱為知識抽象化過程。這種隱含的屬性是指類比源中含有的某種具體或抽象的程序、技術、功能、規律、方法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等,可以是其中的一種,也可以是幾種或一組。但因為考慮到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人們不可能從類比源中挖盡其中所有的隱含屬性,而且人們在類比中,一般也是有選擇地去挖掘某種隱含的屬性,而並不太顧及其他所有的屬性,所以,在使用中真正用來作為類比基礎或橋梁的是其中的一種或一部分。如果將所有隱含屬性的一個集體稱之為“知識原理”的話,那麼真正用來作為類比基礎的那部分是其中的一部分知識原理,因此可以稱之為“類比的一個知識單元”,簡稱為“類比知識單元”。但在這裏應該指出的是,“類比知識單元”雖然隻是類比源所有隱含屬性中的一部分,但這一部分往往就是類比源中的“關鍵的特征詞”。

第二步是將“類比知識單元”結合某個待解決問題的實際進行知識創新,以形成類比後的新的產物——類比泉的過程,這是一個知識應用和將知識物化的過程,稱之為知識具體化過程。在實踐中,通用知識、公共知識或外顯知識,一般說來是比較容易得到的,其獲得的成本是較低的。但從應用的結果看,其差別就較大甚至天差地別了。這說明了知識具體化的過程是需要成本和條件的、富有挑戰性的過程。

根據上麵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用圖7來表示類比方法的簡易模型。它主要反映了類比三要素和類比過程中兩種最基本的知識遷移現象。如果考慮到用更精確的模型去反映更複雜一些的類比方法的話。

顯然,類比方法是各種推理方法中比較富於創造性的一種。因此對於閱讀來說,如何根據這種方法來增強閱讀中的創造性也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問題。

前麵說過,閱讀事實上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讀,是為了創造”。這就意味著,閱讀的意義和價值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它既依賴於文本,但又不簡單地等同於文本,而是對文本的再理解、再加工和再創造。從原來的文本自身到讀者自己的增添、豐富和再創造,顯然並不是一個從一到一的照搬照抄或簡單模仿的過程,而是一個需要由一到多的推理、聯想和延伸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自然離不開類比原理的應用。

二、什麼是類比式閱讀法

前麵已經指出,文本一般可以分為三類:本領域文本、相關領域文本(交叉領域文本)和無關領域文本。對於本領域文本,我們一般會用理解式閱讀法。對於相關領域文本(交叉領域文本),特別是上位文本,我們還可以用延伸式閱讀法。但如果要閱讀無關領域的文本,那麼,類比式閱讀法就是最好的一種方法了。

所謂類比式閱讀法,就是將類比方法用於閱讀過程中。這裏的機製是,讀者雖然正在閱讀的是屬於無關領域的文本,但因為讀者的真正意圖,除了增加一些新知識外,一般還是要增加“原領域知識”,即對解決目前領域的問題有幫助。顯然,這時候要達到兩者的統一,就不可能是知識“表麵”上的直接銜接,而隻能是抽象到原理層次後的統一和同化,即往往要求讀者能從新接觸的“無關知識”中抽象出內在本質、內在思維、內在靈魂來重構原來的思維和知識,從而獲得閱讀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