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學術論文創造性閱讀的方法(2)(2 / 3)

又比如,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在他們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用“分析閱讀”這四個字來概括這種閱讀的方法,提出了15個規則來指導讀者的閱讀。其中前8個主要是圍繞如何又深又透地閱讀原文來談的,後7個規則則圍繞如何評論一本書來談。下麵是我們最關心的前8個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5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可以說,這些條分縷析的閱讀建議對我們如何閱讀是非常有幫助的,不管我們讀的是什麼文本,專著也好、論文也好、教材也好、報紙也好,它都是全部適用的。事實上,我們也已經很難再找出比他們更係統、更全麵、更深刻的建議了。

下麵,我們就將這些閱讀建議,結合學術文本的特點,列出它的要點。

第三節 延伸式閱讀法

一本書或一篇文章,除了它的本義,它還有潛在的可增殖的含義,發展這些含義,是創造性閱讀者的任務。

一、什麼是延伸式閱讀法

理解式閱讀法,它的主要特點是要求你準確而深刻地理解原文,而不能誤解原文。如果僅為了要了解它、評判它的話,能做到這一步應該就可以了。但對於研究性讀者來說,光做到這一點就不夠了。前麵已指出,我們閱讀的目的並不隻在於獲得“思想”——某種知識點,而是還要使自己進入到“思”的狀態,進入到創造性地“思”的狀態。那麼,此時的書就不僅是一本包含著很多知識點的書,這些知識點或許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例子、一種觀點,而且也是一種啟發你“思”的載體。你雖然處於閱讀的狀態,但更重要的是,你應該知道自己還處於一種“思”的狀態,而且主要是“思”而不是“讀”。此時,書本和作者不過是你的侍女,她們雖然很殷勤地向你遞過來許多的知識點(就好比是美味吧)。當你需要時,你當然可以接受它,而且越多越好。但是,你如果隻知一味地接受,把你的全部精力花在接受上,那你就很可能會失去另外一些珍貴的禮物。這些珍貴的禮物表麵上看顯然不在原文中,但隻要你有意識地去發現,用自己的視角,比如你的研究領域,比如你具有的獨到的某種方法論,那麼,就總有可能在原文中找到一些其他的含義,這就是文本中的延伸義,也可叫作文本的“未飽和性”和“可增殖性”。

文本帶有“未飽和性”和“可增殖性”是必然的。首先,人類能使用的文字總是有限的,而人類要表達的意思則是無限的,因此,文本中的大多數字、詞本來是有多種含義的,不然,如果一個字、詞隻有一種含義,我們就會感到現有的“字”遠遠不夠用。但是,當作者真正寫作時,他往往隻是應用了其中的一種,最多也就二三種吧,而對其他的意義就不可能全部使用,亦可能並不知曉。但作為讀者來說,特別是對重在為了獲得思的讀者來說,既懂作者之用意,又能在此基礎上發展其他的意義是可能的,亦是非常必要的。這就像技術物體天然地帶有它的“未飽和性”和“可增殖性”一樣。斯蒂格勒認為,技術物體的存在意義不僅在於“它的機能在外界機製中產生的結果”,而且也在於它們載有的、使之獲得“後代”的“未飽和”現象的“生殖性”。很顯然,這種“生殖性”的獲得,是隨著讀者的視角、情感、經曆的變化而變化的。從這個角度講,讀者比作者更了解作品的意義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