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學術論文創造性閱讀的方法(2)(1 / 3)

4、樣例式閱讀法,即把閱讀的中心、興趣、重點、目的放在對文本形式的研究上。它更關心的是文本的獨特形式,包括字、詞、句、結構、文筆、文風、論文格式等。它主要關心的是文本的外表“模樣”,而並不關心文本的內容和內在的結構。

5、透視式閱讀法,即把閱讀的中心、興趣、重點、目的放在對文本形式、文本結構背後的透視上,放在對作者的研究過程、理論構造過程和文本寫作過程的研究上。它更關心的是作者的思維方式和形成文本的結構式。

顯然,這些閱讀方法,特別是後四類閱讀方法,和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方法是有巨大區別的。因為,一般的閱讀方法,關心的重點是:

(1)大都停留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上,忽視了對文本形式和作者思維方式方麵的閱讀。

(2)大都滿足於表層語句的閱讀,滿足於本學科視角的閱讀,而忽視了一些文本帶有的啟示意義。因為,很多文本是富有隱喻的,但我們在閱讀時,一般都隻滿足於理解其最表麵的一層,最生動、最深層、最內層的含義卻往往丟失了。

(3)主要目的是強調接受和繼承前人的知識,而不是強調讀者對知識的新創造。

而我們在這裏提出的這些創造性閱讀方法,則能克服上麵的不足,因為:

(1)它關心的重點不僅僅是內容,而是還強調在閱讀時能有新的啟發,能夠學到文本背後的東西:寫作方法、理論構造的方法、特有的思維方式。所以,在少數時候,閱讀的重點確實就不在內容上。

(2)不僅僅以文本內容自身所屬的學科視角來閱讀,而且還隨時準備以其他學科的視角來閱讀,所以它的閱讀效果往往是雙倍的:對原文本的理解是第一層效果,帶著新視角的閱讀則是第二層效果。

(3)它的主要目的並不單純地停留於接受和繼承,更多地是為了創造。此時,閱讀就成為學術創造的一個中間環節,或者說是一種“前創造”、“潛創造”。它不僅是一種消費,更是一種生產。

第二節 理解式閱讀法

對一本書,除非你能又深又透地讀懂它,否則你無法去評判它。

一、什麼是理解式閱讀方法

既然談讀書,讀懂讀透就不僅是一種目標,大部分情況下也是對你的一種要求,是你要承擔起來的一種責任,其理由已無須贅述。所以,有關閱讀的書,基本都是圍繞這種目標來談的。本書要談的內容,雖然主要的還不是這方麵,而是為了獲得“思”,但讀懂讀透仍是第一位的。不然,我們不僅會失去根基、不成體係,而且還會引起誤解。事實上,對於閱讀來說,如何讀懂讀透始終是閱讀的中心問題。即使我們在後麵要談的一些方法,並不重在強調你非要讀懂讀透原文不可,但能夠讀懂讀透的話,當然是更求之不得的事。所以,讀懂讀透原文是閱讀之基、閱讀之本,其重要意義都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在這裏,將以讀懂讀透原文——當然主要是指原文的內容,包括含義、中心思想——為目標的閱讀方法稱為理解式閱讀法。

二、如何又深又透地閱讀原文

如何又深又透地閱讀原文,相關的論述已不少。事實上,古今中外諸多名家的讀書經驗,絕大部分都可歸為此類。

蘇東坡與王郎書曾談到過他的“八麵受敵”法:“少年為學者,每一書借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並收盡取,但得其所求者爾。故願學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之亂聖賢作用,且隻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文物之類,亦如之。他借仿此。若學成,八麵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魯迅在《讀書的方法》一文中曾介紹過寫了《羅馬史》的吉朋的讀書方法,他說吉朋自己說過:“我每逢得到新書,大抵先一瞥那構造和內容的大體,然後合上那書,先行自己內心的試驗。我一定去散步,對於這新書所論的題目的全體或一章,自問自答,我怎麼想,何所知,何所信呢?非十分做了自己省察之後,是不去翻開那一本書的。因為這樣子,我才站在知道這著作給我什麼新知識的地位上。也就是因為這樣子,我才覺得和這著作的同感的滿足,或者在全然相反的意見的時候,也有預先自行警戒的便宜。”

數學家華羅庚的讀書經驗可稱為“厚薄法”。他說:“在對書中每一個問題都經過細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後,就需要進一步把全書各部分內容連串起來理解,加以融會貫通,從而弄清楚什麼是書的主要問題,以及各個問題之間的關聯。這樣我們就能抓住統率全書的基本線索,貫串全書的精神實質。我常常把這種讀書過程叫做‘從厚到薄’的過程。大家也許都有過這樣的感覺:一本書,當未讀之前,你會感到書是那麼厚。在讀的過程中,如果你對各章各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注解,補充參考資料,那就會更加厚了。但是,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以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越是懂得透徹,就越有薄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