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節我們就借助這個框架,具體地來談談創造性閱讀中包含的幾個環節。一方麵,它有助於我們從係統的角度來理解閱讀的方方麵麵,更好地來理解本書所闡述的思想;另一方麵,也為下麵構建具體的閱讀方法提供基礎。
一、閱讀目的的期待
文學讀解理論存在著作者中心論、文本中心論和讀者中心論之別。作者中心論,以探討作者寄寓於作品中的本意為旨歸,如中國古典文論中“以意逆誌”思想和《紅樓夢》研究中的“作者自傳說”、索引派,可劃入此種讀解方法。文本中心論,是以作品文本自身作為理解作品意義的前提、根據和歸宿。讀者中心論,則是把讀者對作品意義的創造性闡釋提到批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相似地,作為學術文本的閱讀,筆者認為其主要目的也可分為三種:一是圍繞以文本內容為中心的閱讀,旨在理解它的內容,重在學術上的積累;二是圍繞文本形式為中心的閱讀,旨在閱讀文本的獨特表現方式,重在論文格式、論文風格上的借鑒;三是圍繞文本後麵的邏輯架構為中心的閱讀,旨在透視文本中的隱形邏輯,重在啟發自己的思維,獲得“構思”上的幫助。
二、文本的類型
文本顯然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而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最常用的是將文本按照不同的學科進行分類,但對於一個具體的讀者來說,這種分類顯然沒有什麼作用。在閱讀情景中,我們首先會初步地按照文本和自己閱讀目的的關係緊密程度,將文本區分為本領域文本、相關領域文本(交叉領域文本)和無關領域文本。這樣就可以初步決定要不要進行閱讀。比如,作為一個從事管理學研究的讀者來說,他可以將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等內容的文本劃為本領域文本,將哲學、美學等內容的文本劃為相關領域文本(交叉領域文本),將地理學、化學等內容的文本劃為無關領域文本。
當然,上述分類是非常簡單化的,作為閱讀前的選擇,它是起作用的,但在選定了一個文本,並在真正開始閱讀後,這樣的分類就失去了意義,換言之,在真正的閱讀過程中,我們還需要進行新的分類。這種分類方法的一個標準是按照文本自身的形成機製,即按照互文性理論來分類。
如果說得極端一點,所有的創造,當然也包括一切文本在內,其基礎都是前人的成就和往日的影響,這種繼承或顯白,或隱晦,但其深層機製,大都可以以組合、類比、移植、借鑒、模仿、聯想、啟示、依賴等詞彙來解釋。對於文本來說,隻要寫作是將分離和間斷的要素轉化為連續一致的整體,寫作就是組合,這樣所有的寫作也就都離不開繼承和發展,拚貼加注解,引用加評論,隻是層次、水平的不同而已。這樣文本就可以分為三類:文有他文、文下之文、文如他文。
1、“文有他文”。即文本內容中有不少篇幅是“引用或參考”了舊文本中的內容。顯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所有的學術論文都可歸為此列。
2、“文下之文”。即指當前文本內容是舊文本內容的派生或延伸。
這在學術論文中也是常見的,如作者甲先發表《類比源、類比泉和類比知識單元》一文,提出了類比三要素的概念,讀者乙閱讀後認為該文還有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然後就接著發表《論類比三要素的選擇》。
顯然,後文是前文的派生或延伸,沒有前文就沒有後文。
3、“文如他文”。這裏又分兩種情況:一是當前文本的寫作形式參照了另一舊文本的寫作形式;二是當前文本的寫作思維或說文本的內在邏輯結構參照了另一舊文本的寫作思維(或說文本的內在邏輯結構)。除了很明顯的大篇幅抄襲或模仿,這兩類例子都不容易很明顯地發現,但在實際寫作中,這兩種類型並不鮮見。
上述三類文本中,前兩類的特點是新舊文本在內容上有較大關聯,因此也可以將這兩類合稱為“內容互文性文本”;第三類的特點則是在形式上或思維上有較大關聯,所以又可將第三類分為“形式互文性文本”和“思維互文性文本”。這樣文本就又可以分為新的三大類:
①“內容上的互文性文本”;②“形式上的互文性文本”;③“思維上的互文性文本”。
因此,根據讀者的寫作目標以及反過來為了完成這個寫作目標而有意地選擇某類文本來閱讀的情形,我們也就可以將文本按照上述三種類型來劃分。
比如某一位讀者已準備寫作某一篇論文,但又感到內容方麵還不夠,此時他就很可能會選擇一些這個領域的論文來閱讀,那麼他選擇來閱讀的這篇論文就可認為是“內容上的互文性文本”。又比如某位讀者準備寫作一篇論文並準備向某刊物投稿,但又不太了解這本刊物的風格,那麼他就想選擇這本刊物中的幾篇論文來閱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則可將這幾篇論文稱為“形式上的互文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