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陳述的規範性作為評價的標準
例如,在論文中,考察研究者是否以“問題的提出與背景”、“文獻探討與分析”、“提出假設”、“資料收集與分析”、“假設檢驗”、“結論與分析”等完整程序展開?對理論和文獻的回顧是否完整?對支持性文獻和理論角度的選擇是否嚴謹?是建立在一個前後連貫的理論框架之上還是簡單地把各種文獻拚湊在一起?對於自己的方法部分,包括對數據來源、收集方法、最終樣本、變量衡量等各個方麵是否做出了全麵和細致的描述?是否有關於有效性與可靠性的討論?另外,在收集資料方麵是否以抽樣並以係統的方法取得?等等。一般說來,越是符合上述標準的論文,也就是越被認為是符合國際規範的論文,因而一般也具有越高的質量。當然,學科不同,中西方的思維不同,因此也不宜一概而論。
2、以研究方法和研究設計作為論文評價的標準
研究方法顯然有多種多樣,這些方法中既有通用性的方法,也有專門性的方法。方法的分類標準也多種多樣。如就社會學而言,首先可以粗一點將方法分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敘事研究、現象學、紮根理論、民族誌、個案研究等。在學術論文的質量評價中,較常用的考察指標有:
(1)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性的研究,還是描述性的研究或因果性的研究。
(2)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是案例式的研究,還是統計式研究或其他定性研究。
(3)研究的環境。是實驗室設計,還是現場研究或其他。
(4)研究的樣本規模。是一個或很少幾個個案,還是小樣本或大樣本。
(5)研究中收集資料的方法。是直接觀察,還是訪問、問卷調查、測驗或其他形式的測量。
(6)研究中的自變量和因變量。是一個還是一個以上。
(7)研究的時間維度。是屬於單個時期的橫剖研究還是多個時期的縱貫研究。
(8)分析資料的具體方法或工具。采用的是什麼方法,選擇是否恰當,等等。
第五節 學術論文的選擇機製
由於一個人能夠用於閱讀的時間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無限,因此,“在勢固不能全讀,在理也不必盡讀”,這樣,文本的選擇就顯得重要了。愛因斯坦曾對人說,他最善於在浩如煙海的書籍裏“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處的東西”,然後“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這正是我們要練就的本領啊!
前麵我們已講到文本和閱讀法之間是有一定聯係的,也許,讀者讀到這裏,已經隱約感到在文本的選擇方麵,創造性閱讀和以前你理解的閱讀之間已經有了一點不同。如果你真有這種感受的話,表示你還是很機敏的。的確,正是因為有了創造性閱讀的概念,特別是下文要談到的延伸式、類比式閱讀法的提出和係統構建,已經反過來決定了我們在選擇文本時應具有的策略。這種策略如果簡單地歸納為一句話,就是你不僅要會用心地去選擇在別人看來你應該閱讀的書,而且還要用心地去學會選擇一些在別人眼裏看來無關,但對你——作為一個研究性的讀者——卻已經感受到關係甚大的那類書去閱讀。
對於閱讀這些看上去關聯不大的書的作用,不少名人在論述閱讀方法或治學經驗時已有提及。比如,貝弗裏奇說:“具有有關學科或者邊緣學科的廣博知識,那麼獨到的見解就可能產生。”胡適提倡讀書要“精”和“博”結合,在談到“博”的讀書目的時又說,“所以要博學者,隻是要添參考的材料,要使我們讀書時容易得‘暗示’;東一個暗示,西一個暗示,就不至於呆讀死書了”等。顯然,這些經驗之談都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即遠離某類專業知識的學習,雖然表麵上看似乎是和學習的本身目標相距甚遠,實際上卻對專業研究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往往是產生靈感(創造性啟示)的好地方。但總體而論,他們談的大多是一些零碎性的個人感悟,而並沒有真正係統地告訴你這種閱讀方法的重要,又應該如何具體地去閱讀,但在這裏,我們已經可以比較容易地解釋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