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學術論文閱讀的準備性分析:學術論文文本論(4)(1 / 3)

當然,如果單從“文中有文”的角度去對論文作出評價的話,我們也可以將文後參考文獻的質量作為評價學術論文的參考性標準,即如果這些引文具有“近期率高、涉及的相關專業麵和研究領域寬、經典名著和核心期刊的比例高、外文文獻多以及有適當的自引文獻”等特征的話,我們也可以初步地認為作者的論文有較高的質量。因為,參考文獻的近期率高,可以表明作者獲取科技新信息的能力強,了解科研上的最新動態;參考文獻涉及的麵廣泛可以表明作者的知識麵寬,學術功底紮實;參考文獻中來自於經典名著和核心期刊的比例高可以表明作者引用的資料可靠性較高,能為新論點和論斷提供強有力的依據;外文文獻多可以表明作者的視野開闊,了解國外科研進展情況,整體研究水平起點高;參考文獻中有適當的自引文獻則表明作者對此一專題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積累,達到了一定的深度,並有了新的進展。

第四節 學術論文的評價機製

上節我們從互文性理論出發,分析了文本的形成機製及對閱讀的啟示,也提及了文本的評價機製問題。下麵我們再詳細談談這個問題。

對於文本的評價問題,相關的著述已汗牛充棟,精辟之論俯拾即是。如《文鏡秘府論·定位》中說,文章布局要遵循四條原則:“一者分理務周,二者敘事以次,三者義須相接,四者勢必相依。”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則說:“文有七戒,曰:旨戒雜,氣戒破,局戒亂,語戒習,字戒僻,詳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實。”劉勰的《文心雕龍》則更是一部不朽名著,基本上概括了我國從先秦到晉宋千餘年間的文學麵貌,評論了200多個作家,總結了35種文體,相當全麵地探討了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藝術方法,並建立了體大慮周的理論體係,這在古代文學批評著作中是空前絕後的。但總體看,我國曆代來大都是文章和文學不分,所以說,所謂對文章的評價理論,大都是關於文學評價的理論,而並不等同於本書要說的文章,特別是學術論文的評價問題。當然,這並不妨礙從已有的理論中努力去篩選、剝離出我們所需要的部分,將它借鑒到目前的學術文本的評價中來。

對於學術文本的評價,相關的論述也有一些,盡管並不係統。如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P.Krugman)教授曾把經濟學的書(或文章)分為三類:希臘文式、無所定見式和候機廳式。所謂希臘文式的經濟學書籍,是指“經濟學界跑江湖的大力丸作品”,複雜艱澀,讀書如食蠟。所謂無所定見式,是指“跟著感覺走的文章”,今天讀起來頭頭是道,明天再看它通通是胡謅。至於候機廳式的書,則是純為打發時間而用的書,諸如股市崩盤、公司興衰之類,看後一扔了之。

奧地利華人經濟學者陶在樸則認為,一本好書至少應滿足兩項標準:一曰高複製性;二曰回答時代的大哉之問。其中好書的高複製性又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有形的,例如一版,再版,廣為流行;另一層含義是指無形的,即作為思想和觀念的一傳十,十傳百。

下麵主要圍繞學術論文的評價來討論。

論文評價由於論文性質的不一、評價目的的不一,決定了論文評價視角的多樣性。如就一般分類標準而論,可以將論文評價的方法分為定量的和定性的、同行評價和引文評價等。從評價主體和評價目的看,則大致地分為三類:一類是管理部門為了考核、獎勵而進行的評價,比較看重理論價值、實用價值,一般采用定量評價方式;第二類是期刊編輯部門對論文是否能錄用的評價;第三類是其他評價。

下麵我們主要介紹管理部門角度的評價方法、刊物編輯和審稿人角度的評價方法、科學圖角度的評價方法以及研究方法角度的評價方法。

一、管理部門角度的評價

科技論文是科研成果中最常見的產品,是科技產出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科技工作者素質和能力的一麵鏡子。發表科技論文是對科技進步的一種貢獻。為了激勵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管理部門和學術機構常常通過定量評價的方式對論文進行評價,對優秀論文給予獎勵。如表2是某部門製定的論文評價指標的參考體係,表3是各指標因子的參考設定,這樣通過加權計算的辦法計算出論文的總分,從而判別論文的價值。

二、刊物編輯和審稿人角度的評價

學術論文的質量如何,能否發表,刊物編輯和審稿人角度的評價往往是第一關。反過來,以刊物編輯和審稿人的評價標準來評價論文,不僅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也有利於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