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兩例分別摘自國內外不同學術刊物編輯部的審稿書和國內刊物編輯對用稿的一般觀點。
三、科學圖角度的評價
從科學圖的角度來研究科學文獻,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方法、新動態。對這方麵的介紹,國內的文獻還很少,下麵主要參考潛偉的《學科硬度測量:FGA方法的應用》(《科學學研究》,2002年第5期)、《基於FGA方法的科學圖形計量學》(《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年第10期)和蔡榮海的《科學圖與兩類科學劃界》(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進行介紹。
在過去,科學計量學基本上采用傳統的文獻計量學方法對科學的發展進行定量研究,這些方法包括論文數分析、共詞分析、合著關係分析以及引用分析等。比如,有人對愛因斯坦和普朗克一生的論文標題作過詞頻分析,結果發現,愛因斯坦共用過1207個詞,而普朗克隻用過777個詞,由此可見,愛因斯坦的科學興趣要比普朗克廣泛得多。
顯然,它們是以作者及作者群和文獻及文獻群作為分析單元,即多以知識載體作為研究對象,更多地是通過科學家數量變化、論文數以及引用關係等來研究科學共同體內存在的社會關係、科學共同體創造成果的分布,其主要功能是揭示了科學交流的規律和模式。這種傳統的科學計量學研究,很少關注認知結構,而科學圖方法則通過對文獻中使用的科學圖形進行分析彌補了這方麵的不足。
知識作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成果,可以看成是以某種有形物為載體的文字、符號、圖形、聲音或圖像表示的靜態的客觀存在。
事實上,科學圖形作為科學計量的基礎之一,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識和重視。布魯諾·拉圖爾(Buruno Latour)和斯蒂夫·武爾加(Steve Woolgar)將科學圖形視作科學知識建構和傳播的重要組件,甚至認為其是區別科學與非科學的標誌。
在本書中,科學圖泛指科學論文、著作中所使用的各種圖,特別是指那些具有坐標位置關係並且能夠傳達定量信息的圖。
有的研究認為,雖然曆史上很早以前就曾有過各種各樣的坐標圖,但總體看,圖(graph)在17世紀以前是極少見的,而是一直到笛卡兒和費馬創立了解析幾何之後,才慢慢推動了圖的使用。1765年,德國哲學家、科學家蘭伯特(Johann HeinrichLambert)(18世紀唯一大量使用圖的科學家)提出了當時很激進的觀點:比起表格圖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1830年,愛丁堡大學教授福布斯(J.D.Forbes)開始在實驗分析中大量使用圖的方法,此後圖開始在科學與其他領域紮根。
1850年之後圖的方法得到了持續使用。
1興起的背景
隨著20世紀70年代科學知識社會學(SSK)的興起,科學研究的興趣已從早期的全球性的理論研究轉移到對科學家與科學共同體的諸如建立、討論、聯係和發表科學觀點的語境研究上來。實驗室的使用、傳輸和分析數據的共享技術、專業術語的發展,這些科學建構的社會環境都成為了研究的熱點,被布魯諾·拉圖爾和斯蒂夫·武爾加認為是科學的“內在組件”(inion devices)。其中的一個標誌性組件,就是科學圖形(graph)的使用。他們提出科學圖形主義(gra-phism)的主張,分析科學的體係結構,並應用FGA(fractional graph area)方法對學科硬度進行測量。
他們認為,那些高度發達的完善的“硬科學”比尚未發展完善的“軟科學”具有更高的圖形使用頻率,這種現象也應該在不同學科的分支之間見到。更硬的科學應該比更軟的科學具有更高的共同性,圖形用來解釋科學現象也應更準確、更平穩。科學從經驗到理論的由慢到快的轉變,就是由可變到不可變的“內在組件”的轉變。通過科學圖的計量,有助於將那些高度發達的、高度共同性的學科與未完全發展的、低共同性的學科區別開來。
2圖的特征和表現力
首先,圖形可以跨越時空的限製,將一些不可見的現象(如誇克、細胞、地形、離子泵、國內生產總值等)變為容易理解的圖標;其次,可以對圖形進行添加和比較,從而有助於將表麵沒有聯係的現象並列起來,顯示出新的聯係,並在經驗和理論之間建立起聯係;第三,圖形具有可移動性,便於照搬照抄、移用和攜帶,它們可以從一個實驗室到另一個實驗室,從實驗室到學術會議,從實驗研究到實際應用的場所;第四,圖形具有內容上的不變性,不論是在科學現象的歸納總結還是在不同語境中進行傳播的過程中,都可以保持相對穩定;第五,圖是科學家在學術辯論中使用的最具有說服力的工具,在很多科學家的眼中看來,正是當科學家脫離自然界而進入銘文世界時,科學才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