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學術論文閱讀的準備性分析:學術論文文本論(3)(1 / 3)

(2)為了使文本獲得一種開放性的效果。即通過文本的互文性,使讀者可以透過文本特性來多角度、整體性和間接地看到外部世界的表征:這些表征不是直接參照,但它們反映著作為整體的世界、曆史和社會。可以使讀者容易地透過文本特性感受作者想描繪但又感到很難簡單描繪的那個目標。在這裏,我們關心的是話語的社會互動關係。所以,在閱讀時,我們往往可以聽到來自別處的眾多聲音,那些間接的回聲,在理想的狀態下可以使我們追溯到被參照的表述,哪怕隻是遙遙相對、隱隱相聞,而且因為有了被借用表述的記載(書冊等),向它所參照的現實中的客體開放。比如,我們有時看到這樣一些論文,它們的結構,有的簡直就像是一個洋蔥頭,當你想層層分解它的時候,你會發覺在最後什麼都沒有剩下,但在整體上,你又能感受到它的勃勃生氣和豐富的啟示意義。

四、互文性的分類

對於文學作品中互文性的分類,洛朗·堅尼(Laurent Jenny)曾根據修辭格將其分為以下幾種:

1、疊音連用,即取一段文字的諧音,但詞形不同。

2、省略,即斷取已有的文本。

3、發揮,即通過增加潛在的詞義轉化原文。

4、誇張,即通過誇大語言形式轉化原文。

5、語序倒置,就是顛倒被重複或引用的句子成分。

6、改變詞義深度,就是重複使用一個詞,同時使詞義的深度在新的背景下得到改變(例如,單從字麵去理解一段原來有象征或隱喻意義的文字,或反之亦然)。

阿拉斯代爾·格雷(Alasdaire Gray)則從區分借用手段的角度對互文進行了分類:①整段式:他人的作品在排版中就以鮮明的形式被印刷出來;②鑲嵌式:被偷用的詞隱藏在主體敘述內部;③發散式:小說裏的景物、人物、動作或理念被竊取,但並不使用原文的描述。

五、學術論文中的互文性

雖然互文性是文學批評話語中的一個概念,意指文本中出現的拚湊、掉書袋、旁征博引、人言己用、對話這類“文中有文”的現象。但筆者認為,其實不僅文學理論中有互文性,從某種嚴格意義上來說,隻要是文本,就具有互文性,小說如此,學術論文如此,一切文本皆如此。

所以,我們不僅可以說學術論文中存在著互文性,進一步地,我們甚至還應該說互文性就是學術論文寫作的基本機製。

1為什麼學術論文中也必然存在互文性

我們說學術論文中也必然地存在著互文性,其原因,除了前麵列舉的原因繼續適用外,我們還要說,從特殊性方麵看,它在本質上還是由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科學傳播的規律自身所決定的。一方麵,學術論文應提供新的科技信息,但這並不是說它的研究過程可以離開繼承性。另一方麵,為了有效地促進科學的傳播,也要求在學術論文的寫作方麵采取互文性的策略。這種互文性的手法之一是我們所熟悉的論文中的引用,其作用也已得到了大量研究,如可以反映作者的治學態度和論著的起點和深度,有利於方便地區分出論著作者的成果與前人的成果,便於審閱人、編者和讀者對其水平和價值給出正確的評價,有利於節省文章篇幅,有助於情報人員進行情報研究和文獻計量學研究,能起到索引作用等。但顯然這些還隻是學術論文中存在互文性的部分原因。從整體看,其原因主要還有:

(1)從認識論角度講,學術研究不可能從無開始,學術的進步主要在於對先前知識的修改,在試探和淘汰中接近合適的東西。而且,學術研究作為人類文明的積累,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公共性,它是前人多年來共同創造的。按照榮格的觀點,就是每個個體的心靈中,都存在著“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是指有史以來沉澱於人類心靈底層的、普遍共同的人類本能和經驗遺存,這種遺存既包括了生物學意義上的遺傳,也包括了文化曆史上的文明的沉積。因此,現在學術上的新發現都離不開前人知識的積累。在某種意義上說,論文作者不過是一個前人知識集成到一定程度後爆發的引爆者,從論文的“新”中總可以隱約聽到“舊”的回響。

(2)學術論文組織與表達中的客觀需要。學術論文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泛論;探討和商榷;比較;介紹國外某一思潮;綜述或概述某一問題;考證;新發現史料等。其目的是為了說明一個新觀點、報告一種新發現、解決一個新問題。因此,學術論文的寫作幾乎都會涉及前人的研究,而不太可能憑空生出一個孤立的文本來。如果說到極端的話,最起碼是要用到大量的學術用語,而這些學術用語往往帶有它原來固有的某種意義。所以,一篇學術論文總要或多或少地和其他的論文發生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