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學術論文閱讀的準備性分析:學術論文文本論(3)(3 / 3)

六、互文性理論的啟示

互文性源自於文本理論,這也決定了它是一個文本接受理論中的一個概念,繼而為我們對學術文本形成一種新的閱讀方法、寫作方法和評價方法,乃至學術規範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視野。這種新的閱讀方法、寫作方法和評價方法,其關鍵點是要把握文中的互文性現象,這又可以分為兩個方麵:從內容上看,新文本離不開對舊文本的使用,即新文本往往隱含著各種舊文本;從形成過程看,形成的手法為各種引用手段及其變體。

1、對閱讀的啟示

互文性理論認為,所有論文幾乎都是“文有他文”,即新文本往往隱含著各種舊文本。這就提示我們,為了深刻理解文本的內容,在閱讀時也要注意把當前文本中出現的其他文本當成是本體文本的參考對象來閱讀,比如要重視對參考文獻的閱讀和研究。而且,它還隱含著這樣一個道理,即對論文的閱讀,讀者能理解多少,一是在於作者寫作的技巧;二是也在於讀者本身具有的知識量,即讀者的先見,因此讀者必須要讀得多,懂得多,才能讀得更多,懂得更多。其三,它還啟示我們不僅可以整體讀,也可以抓住其中的一個“點”來讀,將它擴展閱讀成“球”。其四,可以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分開讀。如可以把重點放在內容的理解上,也可以放在對文本形成機製的破解上。其中前者的任務是為深刻理解文本的內容服務,而後者的任務則是為以後自己的文本寫作(創造)提供服務。所以,也可以將它們稱為“為了內容的閱讀”和“為了形式的閱讀”兩種。其中,前者是一種傳統的、直觀的、下載的、表層語句的閱讀,一種圍繞著作者意願、預設了作者權威的閱讀;而後者則是一種為了獲得“語句後的隱形邏輯”的閱讀,一種建構的、非直觀的、尋覓的、穿透文字語句的閱讀,一種放棄和消解闡釋中心和作者權威的閱讀。這種形式性的閱讀是要在“可見的讀”中去實現“讀不可見”,即在閱讀中透過“表層的文字語句”去發掘出背後隱藏的“沉默的表達式”。所以,它也提示我們不僅應該多讀那些有關的書,而且也可以精選一些在別人看來是“無關”的書來閱讀,因為,這樣的書恰恰在“理論的構造術”方麵為我們提供深層的知識。可以說,對形式的閱讀是本書樣例式閱讀和類比式閱讀的一大任務,文本理論本身也是對文本的形式進行研究的結果,它獨立於文本的內容和背景。

2、對論文評價的啟示

從客觀的角度上說,互文性本身是一種文本形成機製。特別是對於學術論文來說,為了增強論文的生命力,就必須將它和背後的眾多其他文獻聯係在一起,但這種聯係的形式卻是多種多樣的,除了規範的引用外,互文性還有很多的其他手法。如何合理采用這些手法,不僅關係到對作者學術道德的評價,也關係到論文本身的評價。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隻有深入、全麵地理解了互文性,才能更好地區分規範的引用和抄襲、剽竊等行為的區別。

如果按照互文的重點是著重於“內容上的移植”還是“形式上的借鑒”的不同,那麼它給論文評價的啟示是,我們可以按照“形式”和“內容”兩個維度將學術論文分為貧乏型、專業型、啟發型、精品型和普通型五大類。

專業型的論文是指論文在內容方麵很有進展,啟發型的論文則是指論文的內容並不一定是全正確的,可能也有問題,但在觀點上或思路上可能富有創意,你讀了以後總會覺得文章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忍不住要去想作者為什麼會那樣去思考。此時,你的主要任務已不再是去細究論文的內容是否正確,而是想找出作者的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