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學術論文閱讀的準備性分析:學術論文文本論(3)(2 / 3)

(3)為了促進科學傳播的需要。科學研究並不單純是一個個體的領地,而是一個包括討論會、學術期刊、社會屬性和目標在內的共同體。所以,從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科學論著是否被接受就要受三種主要因素的影響:論著本身的屬性、論著作者的屬性和其他社會性因素。因此,在具體實踐中,學術論文的作者就必須針對這三項因素,通過有效的寫作策略來使科學期刊相信你的研究成果是正確的,至少是富有啟示意義的。這些策略就應包括:①要認真地、盡量多地引證與這個主題相關的其他研究,以證實研究的基本前提及表明你完全熟悉所有的背景材料。②要盡量多地利用公共的成果和核心的知識,借助於科學共同體和社會提供的文化資源,利用與自身相接近的論述,構建適應學術界和社會傾向的辯護形式,實現兩者之間的互補與結合,形成某種外部因素和客觀條件,使自己的論文被視為指示器而被采納。

(4)互文性與獨創性的關係。最後一點,學術論文中之所以出現大量的互文性,本質上還和互文性與獨創性的關係有關。這兩者的關係是,互文性的價值主要並不在於“同”而在於“異”,互文性並不一定會妨礙獨創性。因為重要的是文本的結構、關係,而不僅僅是要素和材料。所以,一個好的作者,並不會害怕因為互文性而可能會使人家質疑他的文本的獨創性,恰恰相反,他要的是讓互文性來保證文本的獨創性。在這裏,互文性恰恰已是一種“反逆性創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學術論文寫作中的窮極資料就不僅不會妨礙它的獨創性,而且還更便於建立起它的獨創性。

2文學中的互文性和學術論文中的互文性的異同

由於文學作品和學術論文畢竟是兩種不同的類型,在互文性上也必然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1)文學作品中的互文性主要表現為小說中的景物、人物、動作、對話或理念等被移用,而在學術論文中,除文字外,各種各樣的表格、圖形、曲線更易於被引用。因為,相比而言,圖表更便於被閱讀、移用和記憶。約翰·齊曼認為:“這主要與人具有接受主體際性的模式識別能力有關,這種能力在科學實踐和理論中都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像植物學、地質學和解剖學,如果不能通過一些形式複製和交流觀察到的信息,就永遠不可能發展,而這些信息隻能用視覺的形式才能再現。”而且,它們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論文的硬度。

(2)文學作品中的互文性可以有更大的變體,而在學術論文中,則要求盡量地忠實於原著,並準確地提供出處,因為它反映著科學獎勵製度的內在要求。所以,我們也可以將文學作品中的互文性稱為積極的互文性,而將學術論文中的互文性稱為消極的互文性。

(3)文學作品中的互文性一般不會排斥來自於多角度、多方位、超時代的那些聲音,甚至於要力求得到那些聲音。典型的如散文中的“形散而神不散”,思接千載,視通萬裏,談天說地,浮想聯翩。但學術論文中的互文性,雖然也提倡跨學科的研究,但在寫作方麵,其總體傾向是,它的聲音逐漸被限製,即引用的資料來源大多數越來越被限製在同一個學科之內,而且這個學科越發達,寫作方式上就必須越專業。換言之,現在學術論文的寫作已越來越失去了“博物學”的傳統,在學科分化日益嚴重、學科壁壘日益森嚴的今天,過多的跨學科聲音,可能會被理解為“異國口音”而被視為外行,會被指責為“猜測成分太多而論證成分太少”。

(4)由於學術論文格式的單一化,所以在學術論文的寫作中,即使是在形式結構上模仿了其他的論文,也將不會留下太多痕跡和引起讀者的過多注意,甚至被認為是必要的,因此,互文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引用、派生(主要指同一主題的深化、發展),而文學作品中的互文形式主要是三種:引用、派生和模仿。

應該進一步指出的是,學術論文中類似上述手法的采用,其理由可能是正當的,也可能是違反學術規範的。比如,對於作者來說,如果出於私利而故意斷章取義,或是引用他人成果而不作任何說明,或是在參考文獻中冒寫根本未看過的文獻,或是剽竊、抄襲他人和自我抄襲等,就是學術不端行為。顯然兩者之間的界限並不簡單地被劃定,很多情況下仍然需要作者的道德自律。因為,從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角度看,引用往往遵循著“引用——變異地引用——消失”這樣一種規律。正如拉圖爾所言:“一個陳述,即使在後來被大量的文本持續不斷地借用,陳述也並不是始終如一地保持不變的,而是也將被侵蝕得失去了原樣,被節略、壓縮成了越來越異質的陳述;以致它在最後變得如此熟悉和常規化,成為了習慣性實踐的一部分,從而就消失到了人們的注意力之外。”“當一個作者寫下水的分子式H2O的時候,誰還會去引證拉瓦錫的論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