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學術論文閱讀的準備性分析:學術論文文本論(2)(1 / 3)

2、圖示和圖例

如果說引用和引證已成功地為作者的論文築起了第一層掩體的話,那麼圖示和圖例就是更進一步的一層掩體。因為,此時,如果一個持異議者要對作者的論文發起攻擊的話,他就不僅要麵對作者的意見,而且要麵對所引用的文本的意見——當然,它們通常並不在場,即作者並沒有將那些發表在其他各種各樣雜誌上的論文同時“實際地”呈現在持異議者的麵前,但是,如果作者用了圖示和圖例的話,它的效果就是“實際地”呈現在持異議者的麵前,此時,論文的說服力已明顯不一樣了。持異議者在這裏處於什麼境地呢?拉圖爾描寫道:“你怎麼可能否認這個陳述呢?那你就看看這個波峰吧!你懷疑圖示的意義?那好,你就讀一讀圖例吧。你隻需要相信你親眼看到的證據。這已經不是一個是否相信的問題了,而是一個有關視力的問題。”因此,此時的不相信將不隻意味著要與成堆的引證勇敢地搏鬥,它還意味著要勇敢地把聯結著儀器、圖示和文本的層出不窮的新聯係一一拆開。

甚至更糟,持異議者將不能把文本置於外在於它的真實世界的對立麵,因為文本聲稱它把真實的世界引入了自身之內,它“就在這裏”。

持異議者的確將被孤立起來而陷入孤獨,因為所指(一般指談話時候提到的不在場的事物)本身已經走進了作者的陣營。

3、設計和操控

為了保護自己的論文免受攻擊,上麵的兩種策略還並不足夠,因為,作為作者還必須考慮到自己的論文將被誰和以怎樣的方式閱讀。

否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就會發生。換句話說,你在兜售論文這個商品時還要巧妙地給它塞上一張使用說明書。這裏可以用的第一個技巧是,仔細地預先設想一下讀者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然後就可以說:“我知道你會反對這一點,但是我已經仔細考慮過了,這就是我的回答。”顯然,由於有了這個步驟,論文就被小心謹慎地校準了方向,因為預先耗盡了所有潛在的反對意見,那麼自己的論文就有可能成功地使讀者啞口無言。第二個技巧則是去引導讀者閱讀,使他感到自己是在自由閱讀,但並不知道他走的路線正是你精心挖好的一條深溝。拉圖爾形象地將這種技巧比喻為修建一座水壩。他說,對於一個水壩工程師來說,假定水將會如其所願地免於泛濫,或者客客氣氣地從底部流向頂端,那將是愚蠢的。相反,任何一個工程師都應當從如下原則出發,即如果水能夠滲漏的話,它就會滲漏。讀者差不多也是這樣。如果你試圖迫使他們逆流而上,他們根本就不會這麼幹。因此,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就是保證讀者總是能夠自由地流動,然而卻是在一條足夠深的溝塹裏!這樣,你就要在掘土、挖溝和築壩時用上一係列技巧,如:“所有的例子都是從人所熟知的陳述移動到人們知之甚少的陳述,所有的討論也都是以不易爭辯的斷言開始,而以易於遭到爭議的陳述結束。每一個爭論都是以通過轉換否定模態和肯定模態從而改變流向為目標。”

總之,作為學術論文的寫作,我們已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筆法並不是平鋪直敘式的散文化的寫作方法,而總是采用一種“層積化”

的寫作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作者們處心積慮地將論文用眾多的引用和引證、圖示和圖例,並經過設計和操控來層層地堆積組織起來,以此用來保護自己的論文不易受反駁。

這些修辭現象,在論文修改階段還會特別突出。因為論文的寫作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旨在使論文作出“貢獻”的創構期,它需要的是能夠發現自然、反映自然,此時的作者是一個崇尚創造的“工程師”;二是旨在使論文能夠得到科學共同體“接受”的修改期,此時的作者則是一個“修補者”、“美容師”或者說是“談判和溝通的大師”。修補的技巧主要有兩類:一是使自己的論文和以前的論文、其他人的論文建立聯係,手法是取材、依賴於以前的論文、其他人的論文,特別是那些經典文獻、名作者的論文。這種策略的深層假設是,前人的學術論文是後人寫作的基礎和參照,同時又起著規範和篩選的作用,即那些更多地吸收和解釋了以前論文的論文將被視為是更好的論文。這樣,你要使人相信你的論文是在“模仿自然”,即“反映自然”,那麼,你首先要“模仿作者”,即證明你早已了解了同行們的工作。在這裏,“模仿自然”中的“模仿”其意思恰是“獨創”,“模仿作者”中的“模仿”才是真正的“模仿”。第二種策略是盡量使你的論文讓讀者們感到易讀,易於被接受,而巧妙地引導讀者順著你的寫作思路去思考。這些策略包括字詞、語句的重新推敲,篇章結構的重新安排,觀點的進一步提煉,材料的進一步核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