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真正的創造性閱讀中,有時就會感受到:讀者不僅是在閱讀文本、閱讀作者,而且還是在閱讀自己。因為在這種閱讀中,讀者不僅對文本的內容、結構,作者的思路、情感、態度都有了了解,而且還在這個過程中展示了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這時候,讀者就會在閱讀文本時也閱讀到了自己的創造潛力。有時這種潛力的爆發是如此熱烈而又富有獨到、奇妙的價值,就是自己也會感到驚喜、奇怪和詫異。
這樣,如何為獲得“思”而閱讀就構成了本書的主要內容。在某種角度上說,它遠遠超越了那些指導我們如何讀懂讀透原文的閱讀書籍,這些超越之處就構成了本書的獨特之處,這也是作者能貢獻給你的最好禮物了。總而言之,創造性閱讀是最高理想境界的一種閱讀,它是一種目的明確、視野廣闊,具有批判性、思維性、獨創性的閱讀,當然,這種閱讀本身就包含著以接受文本內容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性閱讀、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的實用性閱讀,而且也不是無原則地提倡你胡亂閱讀學術論文,如望文生義、斷章取義或是穿鑿附會等,而是說它還有一個以提出新的創見為閱讀目的的更高目標。
總之,學者的創造性閱讀,是一種期待式的閱讀。不說在準備精讀時,他會備齊了工具,帶足了幹糧,抖擻著精神,希望在讀書時能有所思,有所悟,以豐富他的所知,啟發他的思維,有益他的寫作。而且,即使是在閑讀、略讀時,憑他的職業習慣,也總像是一個家裏正在建房的老農,目光裏總是關心著能否撿到一塊可以帶回家去的磚頭,或是像一個賣魚為生的漁夫,每次撒網總盼望能網上幾尾活魚。可以說,學者的創造性閱讀,總是免不了懷著這樣的期待。
第五節 閱讀學體係的構建和本書的寫作框架
學科體係的構建是一門學科由興起到逐漸成熟的一個顯著標誌,我國閱讀研究的發展曆史,本身也是一個不斷探索閱讀學學科體係建設的過程。
“學科”一詞一般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學術的分類,即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二是指教學的科目,即學校教學內容的基本單位,如語文、數學。因此,學科也就可以分為科學學科和教育學科,科學學科有時也叫學術學科。在當今的諸多學科中,雖然已很難區分出哪些是純科學學科,哪些是純教育學科,但相比起來,還是有一些區別。一般認為,從學科的功能來看,科學學科的主要功能是創造知識,雖然不能否認它具有育人的功能;教育學科的主要功能則是育人,當然它也具有創造知識的功能。如果從從業人員的構成來看,科學學科主要由研究人員組成,而教育學科主要由教育機構中的教師組成,當然研究機構中的研究人員從事教育活動的也不少,反過來教育機構人員特別是高校教師從事研究工作的也非常普遍。再是從成果的表達形式來看,科學學科一般采用著作的形式,而教育學科一般采用教材的形式。最後從學科的內容來看,科學學科的內容一般比較深,而教育學科中的內容則比較強調基礎性知識,而且在不同專業和不同層次的教育中其內容還要有差別。
此外,在論及學科體係時,還有另一個時常容易引起誤解的問題。
即廣義的學科體係還是狹義的學科體係問題。因為,學科發展並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因此一門學科不僅和其學科本身的發展曆史有關,而且還必然要和其他學科發生一定的關係,這樣,從廣義的學科體係看,它一般都會涉及“史、論、術”的問題,由此,就一般學科來說,幾乎都可以由“××曆史學、理論××學、實用××學”三部分組成,當然還可以進一步細化。其中“理論××學”,一般也稱為“普通××學”,因為它是該學科的最主要的基礎部分,因此也可在狹義意義上直接稱之為“××學”,這樣,在有的時候,我們就又會將“理論××學”或“普通××學”的理論框架直接看成“××學”的學科體係,或稱之為核心體係。
下麵我們著重從核心體係的角度來論述閱讀學體係的構建。
從閱讀學體係的構建來看,可以說每一本關於閱讀學的教材或專著都或多或少地予以涉及,因為即使是書中並沒有明確地論述到這個問題,其實它的目錄本身就都在回答這個問題。下麵以曾祥芹主編的《閱讀學新論》一書的目錄來說明這個問題。
《閱讀學新論》一書除以“建立民族化現代化的閱讀學”為導論、以“中國閱讀學史略”為結尾外,主體內容由五部分二十八章組成。
閱讀作為物質過程和精神過程、心理活動和生理活動、個人行為和社會行為相統一的一項綜合性活動,其研究範圍之廣、研究對象之複雜、研究技術之困難都是出於一般想象以外的。這一方麵要求我們,對於閱讀的研究,必須注意吸收古今中外傳統閱讀理論的精華,廣泛地吸收各門相關學科的最新成果,對閱讀進行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才可能取得較滿意的結果。同時也啟示我們,閱讀是一項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對它的研究可以有多種視角、多個層麵、多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