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概論(4)(1 / 2)

下麵是筆者記閱讀筆記的一個樣例:讀《科學革命的結構》有感。

出處:[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①P9:“常規科學”是指堅實地建立在一種或多種過去科學成就基礎上的研究,這些科學成就為某個科學共同體在一段時期內公認為是進一步實踐的基礎。

②P23:從第穀(TychoBrahe)到勞倫斯(E.O.Lawrence),一些科學家的巨大聲譽,不是從他們的發現有任何新穎性中取得的,而是來自他們為重新確定一類先前已知事實而發展出的方法的精確性、可靠性和適用範圍。

③P139能預言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是新範式有生命力的有力表現。

在這個樣例中,做閱讀筆記的格式是:題目、日期、文獻出處和內容。其中內容部分又分三個要素:順序號、頁碼和具體內容。如果內容是“讀了原文後的啟發”,則在頁碼後加以示區別,如上第③條。

它可能是讀者在閱讀該頁內容時受到的啟發,也可能是對那頁內容的重新概括。

好了,至此,我們已談了創造性閱讀和其他閱讀的幾個主要區別,或者說已談了創造性閱讀的幾個特點,但筆者還是要在這裏鄭重地指出,創造性閱讀和其他閱讀的最大區別,還不是在上述幾方麵,而是在於確實地認識到創造性閱讀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什麼?它和其他閱讀的目的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有的說,創造性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求知,這自然沒錯,但顯得比較寬泛。在這裏我們要進一步地說,創造性閱讀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創造性的寫作。的確,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大多要出版自己的專著或發表論文,事實上,這也是他們的職責之一,所以閱讀是寫作的一個前步驟,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當然,在這裏我們並沒有“閱讀是寫作的附庸”這樣一種含義。

對於閱讀和寫作的關係,葉聖陶先生曾形象地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單說寫作程度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琢磨的閱讀程度。”魯迅則說:“凡是有誌於創作的青年,第一個想到的問題,大概總是‘應該怎麼寫?’現在市場上陳列著的‘小說作法’、‘小說法程’之類,就是專掏這類青年腰包的。然而,好像沒有效,從‘小說作法’學出來的作者,我們至今還沒有聽到過。在不難推想而知的種種答案中,大概總該有一個‘多看大作家的作品’。”他還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的。”在本書中,事實上我們也將這樣看,即將閱讀置於寫作這麼一個背景中來研究。

閱讀既是一個消費過程,又是一個生產過程。所以閱讀不僅貴在深刻理解原文,而且還貴在超越原文,這種超越就是要求讀者以我為主,以實現創造為最高境界,以批判性、思維性、獨創性方法來閱讀,做到“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具體則可表現為:一是不僅理解它的長處、精彩和獨到之處,還理解它的短處。“作者以為然,讀者卻不以為然。”二是不僅理解了作者和文本的原來意思,而且還力求做到比作者本人更理解作者的思路,比作者本人更理解它的意義。三是不僅理解、吸收、內化了原來文本的信息,而且還在閱讀的過程中實現了某種創造的目標,將閱讀過程變成了“學創相生”的過程。

但有時我們又會感到,“閱讀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寫作”可能講得有點生硬,雖然總體上是有這樣一個目標存在,但是對於具體的一次閱讀,是不是都這樣呢?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在預先閱讀前或正式開始閱讀一本書時,不一定會和某個具體的寫作計劃聯係在一起,這樣說來,創造性閱讀的目的似乎又並不那樣確鑿,那麼它又是什麼呢?在此,我們也許要冒一次厚著臉皮的危險再次宣布:“我慎重地提出這樣一種看法: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思!”那麼什麼是“思”?什麼叫獲得“思”呢?

在這裏,我們指的“思”,其含義既指一種“思想”,或者再通俗一點,有時不妨直接叫某種知識、某個知識點,同時也指一種“思維”的狀態。獲得“思”,就是指讀者通過閱讀,獲得某種知識,或者是使自己進入一種“思維”的狀態,從而獲得某種啟發。

這樣,創造性閱讀的主要目的就一分為二了,它不僅指你要通過閱讀獲得某種知識,顯然這是以讀懂讀透某個文本作為基礎的。事實上,這也是現在所有關於閱讀的書都一致強調的方麵,幾乎占了這些書所有的篇幅,而且無一例外地也構成了這些書的重點,但在這裏,我們要特別地指出,閱讀的目的,特別是創造性閱讀的目的卻不僅僅是這個,而是還有另一個同等重要的目的,有時甚至是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即:為了使自己去思維,使自己進入一種思維的狀態,並努力去獲得某種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