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概論(5)(2 / 2)

由於本書的重點是放在論述學術論文的創造性閱讀、學者層次的創造性閱讀、主要為了獲得“思”的閱讀上。因此也可以說,本書所論述的閱讀方法是常規閱讀理論在針對特殊的讀者、特殊的讀物特征、特殊的閱讀目標和特殊的閱讀目的等具體背景下產生的一種特殊變式。這種特殊性也決定了本書的研究內容雖然會涉及閱讀的方方麵麵,但並不將重點放在以下幾方麵:如對漢字認知特點的認識;從視覺、聽覺、大腦等生理角度對閱讀的研究;認知心理學中的閱讀研究方法(如眼動記錄法、開窗口法、再認法等);字典詞典、百科全書、年鑒手冊、書目索引文獻等工具書的使用;文字學、訓詁學、考據學、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工具閱讀理論的使用;對書房、書院、書市以及政治、社會、教育等環境因素對閱讀的影響的分析;閱讀史、閱讀學史的演變;從閱讀和教學、閱讀和衛生(如閱讀療法)、閱讀和政治(如書報檢查製度)等關係角度出發對閱讀的研究;以及過細地從閱讀接受研究中去借鑒理論,如修辭學方法、符號學和結構主義方法、現象學方法、主觀主義和心理分析方法、社會學和曆史學方法,以及釋義學的方法。

下麵說明一下本書的寫作框架,即回答本書將采用怎樣一種寫作形式,主要將涉及哪些主要內容,為什麼要這樣安排等。

本書采用的寫作形式。本書體係上將側重於學術學科而非教育學科體係。教育學科體係因為主要要滿足教的需要,所以總是難免要將一個相對完整、完善、完美的東西進行拆、分、解,然後交給學生,這樣就免不了將其精、神、魂,或淡化、或扭曲、或丟失。對於這一點,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中講得很明白,他說:“作為一個研究者,我也越來越感覺到這種教科書的負麵影響。

因為教科書常常是用一個集體認可的框架把各種意見捏合在一起,把複雜的思想史變成可以背誦的圖式,就好像把二十四史蒸餾成三字經,把3000年曆史壓縮成一張大係表,思想史變成了人物生平詞典和著作要點選讀,為的是便於講授、便於記憶、便於考試。作為一般知識的教學可能有效,但是如果用來啟發研究思路卻可能很糟,特別是當教科書用一個麵麵俱到的框架把理解的視野規定在它的範圍內,用一種缺乏個性卻似乎有權威的語言風格把學術敘述變得像官方文件,用一種刻板的形式把思路變成可以套用的公式的時候,它常常是培養了裝在教科書中的套中人。近年來我一直在想,我們現在那些充斥在大量刊物上的、平庸的、重複的、千人一麵的論文可能就是教科書的後遺症,由於在教科書背後有統一的考試,統一的考試背後,是一個象征著某種似乎擁有不容置疑的權威的思想史話語,它把教科書的這種‘權宜’變成了‘權威’,‘權威’則通過閱讀與考試,暗示了一種思想史的寫法,這種寫法則把這種章節的形式和內容作為固定的模式,將思想史的連續性思路割裂開來,向人們顯示著有權威性的集體話語,這種權威的集體話語則確認了這種寫法的合理性。”

所以本書將不重在全麵地構建閱讀理論,而是著重論述其中的一種特殊閱讀變式,發展一種特殊的閱讀理論,而這些閱讀的理論和方法又正是某類讀者真正需要學習而又不易學到的東西。因為,體係建構固然重要,但對於學術研究來說,其重要性畢竟還是要放在具體問題的解決上。

本書由五部分組成。除以創造性研究作為一個基本的視角作為背景外,其中,主要部分有二,分別是學術論文文本論(包括學術論文的格式特點和修辭特點,學術論文的形成機製、評價機製和選擇機製)、學術論文閱讀的方法(包括理解式閱讀法、延伸式閱讀法、類比式閱讀法、樣例式閱讀法、透視式閱讀法)。輔助部分兩塊:一是關於閱讀的定義、地位、作用、類別、研究現狀等;二是閱讀的係統觀,是從閱讀方法的係統觀、閱讀收獲的係統觀、從寫作反觀閱讀、閱讀作為人生整個創造過程中的一部分等角度對閱讀的係統性、戰略性審視。

另外,由於考慮到書籍、文章的種類之多,不同的書籍、文章又可能有不同的閱讀方法,而作者本人的知識麵又非常有限,所以本書中論述的閱讀方法可能比較適合於人文、社會學科,是否適合自然科學的書籍和文章,還需讀者去判斷。

因此,這不是一本寫給一般讀者看的書,而是一本為少數人而寫的書,準確地說是為那些喜歡從事學術思考、閱讀學術文本而又尚處於起步階段的人而寫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