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層次的閱讀是分析閱讀。它是一種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專注的閱讀、追尋理解的閱讀,或者說優質的閱讀,即此時讀者會將一本書閱讀到真正屬於他自己時為止。
最後一個層次,也是最高一個層次的閱讀是主題閱讀,或者叫比較閱讀。它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也最係統化的閱讀方式了。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的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這種主題可能直接來自於所讀書籍的字裏行間,也可能在任何一本書中都不能“原原本本”地找到。很顯然,這種閱讀是最主動,也是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了。
顯然,在上述分類中,低層次的閱讀是高層次閱讀的基礎,高層次閱讀中也一定包含了低層次的閱讀,所以,所謂分類也隻能是相對而言的。
但我們還是要提醒自己的是,隨著閱讀類型的不同,所需的閱讀方法也會有所不同,這些不同也體現在多方麵,比如對讀者文化程度的要求,對閱讀速度快慢的不同要求,對閱讀理解程度是一般理解還是透徹理解的不同等等。
所以,為了有效地閱讀,我們也需要閱讀方麵的指導。在這方麵,眾多名人對閱讀的論述,不少堪稱經典;研究閱讀問題的一些教科書,如《閱讀的心理學》、《閱讀技法指南》等,也都可以給我們提供不少幫助。
我們在這裏要進一步提出的是,隻有創造性閱讀才是所有閱讀類型中困難最大、意義也最大的一種閱讀方式。其他閱讀方式,相對說來,則要容易得多。當然其收獲也不及創造性閱讀來得多。不過,就一般閱讀,如為了獲得消遣和獲得一些資訊的閱讀來說,也根本不需要費神地去進行創造性的閱讀,因為你的時間總是有限的,你的閱讀目的也不需要進行那樣的閱讀。但你若真的想進行創造性的閱讀,且又想獲得如何創造性地閱讀的幫助時,卻很難找到這種書,因為已出版的書籍中,大都不是主要針對這種需要來寫的。好在,我們現在呈現在你眼前的書,就是為了滿足這種要求而寫的書。
第四節 什麼是創造性閱讀
本書研究的閱讀類型是創造性閱讀,以及和其他閱讀方式的區別。前麵已簡單地提到了兩個不同,即讀者的不同——主要是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員,文本的不同——主要是閱讀學術性著作,包括專著和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等。下麵稍加展開。
首先是讀者身份的不同。
需要創造性閱讀的讀者,他們的職業或將從事的職業主要和學術有關,他們或是教師,特別是高校教師,或是學術機構、學術團體的科研人員,也可能是在校的學生——主要是研究生。他們有的已在學術上取得很大成就,有的則是剛剛進入這種角色。和其他一般讀者的區別是,他們的文化程度往往都很高,所以,一般不存在因不認識某些字而影響到閱讀的情況。他們已有了很好的閱讀基礎,不僅有較好的閱讀技能,而且還具備了某方麵的專業知識,這是他們可以閱讀學術性著作的基礎。另外,他們的時間也富有彈性,一般都能做到自己支配,這也是和在校生不同的一個方麵。再是年齡上的不同。和在校生相比,他們的年齡大都已到了成家立業之時,這也使得他們的學習和年小時的不同。梁啟超曾說:“學童幼時,當利用其記性,稍長乃利用其悟性。蓋悟性與年俱進,不患不浚發;若記性一過其時,雖勤勞十倍,亦難收效。”總之,因為他們有這麼一些明顯的特征,也決定了本書將不涉及或很少涉及關於閱讀的初級技能的介紹,而是關注於如何發展閱讀的高級技能。
讀者身份的不同,其實還隱含著閱讀目的和閱讀環境方麵的不同。正如前麵已經指出的那樣,有的人是為消遣閱讀,有的是為了資訊閱讀,有的是為了某種考試閱讀,但我們在這裏講的創造性閱讀,則是為了學術研究而閱讀。所以,這種閱讀都是讀者們的主動性閱讀,也是一種自由狀態下的閱讀,而非有人逼迫著你去閱讀,也沒人給你劃了範圍去閱讀,當然也沒人規定你隻能坐著讀而不能躺著讀,等等。
林語堂先生在《論讀書》中說過在學校中的讀書有四種不好:
(一)所讀非書:學校專讀教科書,而教科書並不是真正的書。今日大學畢業的人所讀的書極其有限,然而讀一部小說概論,到底不如讀《三國》、《水滸》;讀一部曆史教科書,不如讀《史記》。(二)無書可讀:因為圖書館的書極有限。(三)不許讀書:因為在課室看書,有犯校規,例所不許。倘是一人自晨至晚上課,則等於自晨至晚被監禁起來,不許讀書。(四)書讀不好:因為處處受注冊部幹擾,毛孔關節,皆不爽快。且學校所教非慎思明辨之學,乃記問之學。……學堂所以非注重記問之學不可,是因為便於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