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概論(2)(1 / 3)

除了上麵的理由外,閱讀研究的必要性,當然還會體現在其他一些特殊的方麵。比如,有人通過對某一個學者、作家的年譜,梳理出他一生各個時期的閱讀書目,來研究他是如何成功的,這就是通過閱讀的研究來研究人才學的問題了。還有人通過對某個年代的閱讀書籍的分析,來研究重大曆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進展過程,這是通過閱讀的研究來研究曆史的問題了。類似地,有人還通過閱讀的研究來研究社會學、傳播學、符號學等,甚至還有人認為對它的研究還關係到研究“民族的知識結構”、研究“中國文明的生命力”的問題。

當然,現在提出對閱讀的重新研究,也同時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超越以前的研究水平,即在廣度和深度方麵發展。對於本書來說,也力求在這兩方麵有所深化。就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來說,本書將主要研究學者層次的如何閱讀問題,研究學術論著的閱讀問題,這在以前是被忽視的,或者說是還未來得及開墾的;就方法的廣度和深度來說,本書將采用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文本學、寫作學、人才學等多學科方法,特別是以創造性研究為切入點來研究閱讀問題,這樣的研究視角在目前說來也還是不多的。

第二節 有關閱讀方法研究與應用的現狀

閱讀的曆史已經很久了,對閱讀研究的曆史也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而且,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在閱讀學或讀書學提出和誕生前,也並不是沒有學科在研究,事實上,寫作學、翻譯學、編輯學、圖書發行學、教育學、圖書館學等等,都把讀者作為研究對象,但所有這些學科,都是為了達到各自學科的研究目的,例如把書寫好、評好、編好、賣好、教好、管好,而去研究讀者讀書行為某一方麵的狀況和問題的,所以,這和閱讀學以研究怎樣把書讀好為目的還是有區別的。按說,從寫作、翻譯、編輯、發行、教學到圖書館管理和開發利用圖書,本應以閱讀學或讀書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來開展這一係列與書有關的活動的研究,但隻因為我們現在對閱讀學或讀書學的研究滯後了,所以它們才不得不先選取閱讀行為的某些側麵,來開展各自學科的研究。本節主要介紹我國古代有關閱讀的論述和現代閱讀研究的現狀。

一、古代有關閱讀的論述

我國古代對閱讀的論述是很多的。

王餘光在《名著的閱讀》一書中認為,僅就20世紀以前的單篇著述而言,約略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關於閱讀思想、教育、勸學方麵的。如:《荀子》中的《勸學》,《呂氏春秋》中的《勸學》、《尊師》、《誣徒》、《用眾》,《禮記》中的《學記》,《顏氏家訓》中的《勉學》,柳宗元的《師說》,張之洞的《軒語》、《勸學篇》等。

第二類是關於讀書方法的。如:宋輔廣輯的《朱子讀書法》,元程端禮的《讀書分年日程》,明代人刊印的《宋先賢讀書法》,清魏際瑞的《讀書法》,清唐彪的《讀書作文譜》,清謝鼎卿的《讀書說約》,清龍啟瑞的《家塾課程》,清杜貴樨的《讀書法彙》等。

第三類是導讀書目或舉要書目。如:《唐末士子讀書目》,明末陸世儀“書目”,清李用顒《讀書次第》,清龍啟瑞的《經籍舉要》,清張之洞《書目答問》、康有為《桂學答問》等。

第四類是關於讀書掌故方麵的。如:明祁承《澹生堂藏書約》中的《讀書訓》,明陳繼儒的《讀書十六觀》,明屠本畯的《演讀書十六觀》,明吳應箕的《讀書止觀錄》,明吳愷的《讀書十六觀補》,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中的《讀書部》,清周永年《先正讀書訣》等。

對於中國古代閱讀思想的研究,當代許多學者已做了大量的梳理和研究。其中比較有係統性成果的有曾祥芹、張維坤、黃果泉編著的《古代閱讀論》(大象出版社,1992年)和喬炳臣、潘莉鵑編著的《中國古代學習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其中第一本書選錄了自先秦至晚清2500餘年來的200餘位名人、學者有關閱讀的各種論述,各家按作者、選文、注釋三層編排,計38萬字。第二本書較係統地搜集、挖掘、整理了我國古籍中的學習思想,不僅為我國的學習科學提供了資料借鑒和一定的理論基礎依據,也為讀者了解我國源遠流長的“學本論思想”,普及傳統的基本學習原理和方法,弘揚民族文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現代閱讀研究的曆史與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