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概論(2)(3 / 3)

比較有獨到研究視角的著作,則有顧曉鳴的《閱讀的戰略》、喬炳臣和潘莉鵑編著的《中國古代學習思想史》、蔣永濟的《現象學美學閱讀理論》、張必隱的《閱讀心理學》、王龍的《閱讀研究引論》、龍協濤的《文學閱讀學》等,它們的特點是選取某個學術視角對閱讀進行研究。

近年來,翻譯出版的著作中比較有影響的則主要有: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郝明義、朱衣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阿爾維托·曼古埃爾的《閱讀史》(吳昌傑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等。此外,隨著近十多年來學習學的興起,有關學習研究的著作也出版了不少,這些著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對閱讀的研究。

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施良方的《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等。

第三節 閱讀的類別

不同的書、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閱讀方法。比如,按照夏丏尊的說法,一般科學的教科書應該偏重於閱,語言文字的教科書則應該偏重在讀,因為對前類書要重在內容上的理解,而後類書則不僅要理解內容,還要對文章的結構、詞句的式樣、描寫表現的方法等等,都得加以研究。其實,除了不同的書有不同的閱讀方法外,不同的閱讀目的、不同的讀者、甚至不同的居室環境,都可能會影響到閱讀方法的選擇。所以,論閱讀最好是不要泛泛而論,而是要匹配地論。

閱讀,視文本的不同,讀書目的的不同,讀者的不同,可以分成好幾種。

比如,就文本的不同,可以粗分為小說閱讀和非小說閱讀。非小說閱讀中又可分為一般書籍、教材和學術著作,或者按照自然科學書籍、人文社會科學書籍來劃分,當然也可再細分為哲學、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計算機科學等。本書主要論述人文、社會科學方麵學術性文本的閱讀,舉的例子則以管理學為主。

也可以按照讀書目的的不同來分類。魯迅曾將讀書分為兩類:一是職業的讀書,二是嗜好的讀書。郭沫若則說,讀書可視目的的不同分為四類:為學習而讀書,為創作而讀書,為研究而讀書,為教育而讀書。在此,筆者將閱讀分為三類:一是消遣性閱讀,如在旅途中翻看的一些文字材料;二是為獲得某方麵的專業基礎知識的閱讀,大凡在學校裏而進行的學曆教育,即可歸為此列;三是為了進行學術研究而進行的閱讀。本書主要論述第三種閱讀類型。

按照讀者的不同,亦可粗分為三類:一類是在校生,其次是一般意義上的普通讀者,再是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員。本書主要論述最後一種類型。

當然,對於閱讀的類型區分,隻是相對的,有些則是交叉的。如果將閱讀視為一個連續體,則每種類型在連續體上的位置也隻能是大致的。此外,對閱讀類型的劃分,顯然還可以有更多的視角,如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根據閱讀層次的不同將閱讀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是第一層次的閱讀,因此也可稱為初級閱讀,他關心的問題一般是“這個句子在說什麼”,小孩子的閱讀一般可歸為此類。

檢視閱讀是第二層次的閱讀,特點是強調時間,即一般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因此也通常被稱為略讀或預讀,他關心的問題一般是“這本書在談什麼”、“這本書包含哪些部分”等。顯然,我們在買書、借書或是決定要不要仔細閱讀某本書或某篇文章前往往都要經過這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