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人類的閱讀曆史和對閱讀活動的經驗進行總結的曆史,差不多就和文字產生的曆史一樣漫長,但有的學者認為,若從科學意義上的研究算起,對閱讀的研究則隻不過是130年左右的曆史,若從把它作為一個學術領域來進行研究算起則隻有幾十年的時間,我國的曆史則還要短。據有關資料介紹,最早對閱讀進行科學研究的是埃米爾·賈瓦爾(EmileJaval)和卡特爾(Cattell)。賈瓦爾1878年在巴黎大學做了閱讀時關於眼動的研究,卡特爾則在1885年開展了字母和詞的認知研究,自此,心理學家才開始了對閱讀的大量研究,同時也標誌著對閱讀科學研究的開始。
對於中文閱讀心理的最早研究,有的學者認為則開始於劉廷芳1921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對漢字所做的實驗,他得出了三項結論:
①漢字的學習可以借助於對已經認識的漢字的聯想來解釋新字,並且學習者必須具有一定數量的已識漢字,才能產生這種對新字的聯想作用;而且,識字越多,這種聯想的能力就越大。②漢字字形對字義的影響,大於字音對字義的影響。③用英文來說明個別漢字的意義,因為缺乏聯想力,所以對漢字記憶的幫助甚少。劉廷芳的研究結論,特別是第二點結論首次指出了漢字作為一種圖形文字的特點,對於今天的漢字認知研究仍有一定意義。
由於閱讀活動的重要性,對閱讀的研究也日益發展起來。據王龍在《閱讀研究引論》一書中的介紹,1956年國際閱讀學會(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簡稱IRA)在美國成立,其宗旨是提高人們的閱讀水平,倡導終身閱讀的習慣,加強閱讀指導,促進閱讀研究。作為一個閱讀研究的組織機構,它開辟了諸如掃盲閱讀、閱讀交流、閱讀理解、快速閱讀、計算機與閱讀、閱讀指導、閱讀發展、兒童閱讀心理等研究課題。為了促進研究與交流,IRA還每年召開一次年會,每次年會都以一個有關閱讀的專門問題為主題。如2003年第48屆年會的主題是“創造閱讀中的差異”。
國際閱讀學會出版有多種專業期刊,如Journal of Reading、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等,此外,還出版了大量書籍。
1991年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在重慶成立,標誌著我國閱讀學研究進入了形成期,並展開了多方麵研究。
最近20年來,我國的閱讀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僅從出版的著作看,主要的就有:張之的《讀書的藝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顧曉鳴的《閱讀的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高瑞卿主編的《閱讀學概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童味甘主編的《閱讀學》(重慶出版社,1989年)、曾祥芹和韓雪屏主編的《閱讀學叢書(1-5卷)》(大象出版社,1992年)、文彙讀書周報編的《現代人讀書知識大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王鬆泉的《閱讀教育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王餘光和徐雁主編的《中國讀書大詞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鍾晨發的《讀書學導論》(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年)、喬炳臣和潘莉鵑編著的《中國古代學習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黃葵和俞君立編著的《閱讀學基礎》(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曾祥芹主編的《閱讀學新論》(語文出版社,1999年)、蔣永濟的《現象學美學閱讀理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張必隱的《閱讀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版)、王龍的《閱讀研究引論》(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龍協濤的《文學閱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金元浦主編的《閱讀的欣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博覽全書》雜誌選編的《讀書的藝術》(九州出版社,2004年)等。
上述著作中,比較係統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著作有曾祥芹和韓雪屏主編的《閱讀學叢書(1-5卷)》、曾祥芹主編的《閱讀學新論》、王餘光和徐雁主編的《中國讀書大詞典》。其中1992年出版的《閱讀學叢書》,包括了《閱讀學原理》、《閱讀技法係統》、《文體閱讀法》、《古代閱讀論》、《國外閱讀研究》五卷,約計150萬字,涉及了閱讀學領域的方方麵麵,集中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閱讀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為以後建設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閱讀學開辟了道路。1999年出版的《閱讀學新論》則以建立漢文閱讀學為己任,從閱讀客體、閱讀主體、閱讀本體、閱讀技法、閱讀教學五個方麵探討了漢文閱讀學的內容體係,共28章。全書以“建立民族化現代化的閱讀學”為導論,以“中國閱讀學史略”為結尾,體現了橫向和縱向、邏輯和曆史的完美集合,代表了漢文閱讀學研究的新成果。1993年出版的《中國讀書大詞典》則是一部大型的工具書,全書分名人讀書錄、讀書知識錄、讀書環境錄、讀書博聞錄、讀書門徑錄、讀書品評錄、讀書解疑錄和名著導讀等八大部分,收錄條目3700條,約180萬字。皇皇巨著,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