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概論(1)(2 / 3)

培根有一段名言也廣為流傳,他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傳新,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傳新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

英國小說家和劇作家毛姆則從這樣一個角度說過閱讀的作用:養成閱讀的習慣,就等於為自己築起了一個避難所,生命中有任何災難降臨的時候,往書本裏一鑽,是個好辦法。

俄國作家赫爾岑則通過談他對書籍的看法從而間接地論述了閱讀的意義。他說:“書——這是這一代對另一代精神上的遺訓,這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這是行將去休息的站崗人對未來接替他的站崗人的命令。人類的全部生活,會在書本上有條不紊地留下印記:種族、人群、國家消失了,而書卻留存下去。書是和人類一起成長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學說,一切打動心靈的熱情都在書裏結晶成形,在書本中記述了人類的狂激生活的宏大規模的自白,記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偉自傳。”

當然,上述認識雖然都很精辟,卻不一定是全麵的。若從學術視角看,閱讀的功效、作用、價值和意義一般可以概括為:求知價值、開智價值、立德價值、審美價值、養身價值、教育價值、文化價值、生產價值。

正因為閱讀有這麼多的作用和意義,因此自古以來也留下了無數勤奮學習的榜樣。就我國的例子而言,就有: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董仲舒讀書“三年不窺園”,車胤囊螢,孫康映雪,蘇秦刺股,孫敬懸梁,還有鑿壁偷光的匡衡,倚櫝看書的王充,燃鬆夜讀的顧歡,粘壁讀書的陳瑩中,帳頂煙跡的範仲淹,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例子了。“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這是歸有光讀書,項脊軒他祖母對他說的話。讀書人讀到此,總有一種說不出是什麼滋味的共鳴了。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閱讀的內容、閱讀的目的、閱讀的主體也正產生著巨大的變化。

從文字的載體來看,早期用的是竹簡、牛皮,後來則用紙,發展到現在則出現了光盤等電子產品。所以也有人認為,現在已進入“讀圖時代”,就是說,如果說以前的閱讀隻是文字的話,現在則出現了大量的照片、圖像與電視等,這樣,也就進入了多介質的閱讀,不僅有文字,還有圖片、聲音、圖像、網絡等。

從閱讀的內容方麵看,由於以前自然科學還不發達,書籍的內容都以語言、文學、曆史等方麵的為主。比如,我國從西漢中葉到清代末期,閱讀的主要內容中以“經書”最多,而現在則出現了大量的自然科學方麵的書籍。

再是從閱讀的主要目的看,以前的閱讀主要是為了使自己知書識禮,如我國古代提倡的“明人倫”,重在人文方麵的解讀,而現在,特別是對於大多數學者來說,其閱讀目的已顯然不僅在這些方麵,而是還在於增進科學知識,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達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閱讀不僅是作為學習的一種主要方式,而且是作為科研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說,任何一個科研人員在進行任何一項科研中總是要花大量的時間在閱讀上,少則三分之一,多則十之八九。因為要進行科研,從文獻資料中得到啟發和幫助是很重要的。科研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往往可以通過科技文獻資料的檢索閱讀得到啟發和幫助,最後解決問題。

除了以上變化外,對閱讀影響最大的一個變化還是知識的呈指數規律加速增長的趨勢。當代著名科學家、科學史家和科學計量學的奠基者D.普賴斯在《巴比倫以來的科學》這部科學學專著中,以科學期刊和學術論文作為知識量的重要指標,描述了科學發展的加速規律:

世界上最早的科學期刊是1665年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的《哲學論壇》;1750年,全世界科學期刊接近10種,到1800年增加到了100種,1850年增加到了1000種,到1900年增加到了10000種,現在全世界的科學期刊已超過10萬種。D.普賴斯教授據此提出了科學知識按指數增長的規律,史稱普賴斯定律,並提出科學的發展已把我們帶進了“現今科學世紀的每15年一次的穩定倍增”的新時代。從我國情況看,以2003年為例,全國出版圖書、期刊、報紙總印張為1806億印張,折合用紙量419萬噸;出版圖書190391種,其中新版圖書110812種,總印數66.7億冊(張);出版期刊9074種,總印數29.47億冊;累計進口圖書、報紙、期刊690645種次,1877.46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