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前言(2)(2 / 2)

首先,本書可以說是極少數的為高層次讀者寫的書之一,在之前他們往往是被認為不需要閱讀這類書籍的。

其次,本書也可能是較早地從創造性研究的視角出發對論文閱讀方法進行研究的學術著作之一。

第三,本書也可能是第一本將重點放在係統論述如何閱讀專業以外的書,以及如何為了“重在獲得思維上的啟發”而不是以“讀懂讀透原文”為單一目的的閱讀的專著。

第四,本書的一個重點是放在對學術文本在形式方麵存在的規律進行探究,旨在發展一種關於學術文本的“科學”,也就是將學術文本從其內容中獨立出來進行純粹的、直觀的研究,從字、詞、句的拆分、連接、轉換、易位、引用以及文章結構的組成中進行規律探究,從而為閱讀提供方法上的幫助,也為讀者如何寫作學術論文提供指導。因此這可能也是第一本將文學理論中的互文性理論引入到學術論文閱讀研究領域的專著。

最後,還有幾點需要在這裏先作一個說明。

其一,閱讀方法的適用與否還要看各人情況。本書所倡導的閱讀方法,主要是為一些剛剛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人寫的,而不是為了一般的讀者而寫,也不是為了閱讀普通的資料而寫。而且對於方法問題,我們也要有一個正確認識:一是要認識到,對方法的學習並不能代替實踐,不能代替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二是既不能輕視方法,但也不能把它看得至高無上。所謂“入則有法,出則無法”,“創造有法,但無定法”。因為正如我國清代著名畫家石濤所說:“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意思是說,有很高成就的人不受傳統方法的約束,這並不是說不要方法,而是說,善於打破傳統方法的方法才是最高的方法。

創造性研究中的生成性學習模式(generative learning models)同樣也強調,學習者自己創造的算法或加工結構比他人設定的算法或策略在解決問題時更有效,在智力開發領域,人們應該強調自主的學習或自我指導的學習。這同樣說明了,讀者隻有形成自己的閱讀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其二,本書是一本論述學術文本閱讀的專著,所以就離不開對“學術文本自身的形成機製”的全麵解剖,即要考察學術文本形成中的種種手法,比如,就引用來說,就要考察“抄襲——變異抄襲——變異引用——規範引用”這樣一條鏈,其中有的是正當的,有的則是不正當的,或者說是越軌的,這就在不同程度上會涉及有關學術規範、學術越軌、學術研究的模仿和獨創這樣一些敏感而熟悉的問題。但由於本書重點並不是圍繞這些問題來展開的,所以本書對論文閱讀和寫作中這些手法的使用,並不能細致地從學術規範的角度去評說它的對與錯,希望不會引起一些讀者的誤解。

其三,為了行文的方便、通順、確切和讀者閱讀的方便,在不同的場合筆者可能會用多種不同的術語來表達大致相同的意思,如書中出現的文本、書籍、書、著作、論文、閱讀的材料等,就是根據需要靈活使用的,讀者可根據上下文關係理解。

其四,書中涉及的人名,大部分根據“臨文不諱”的原則使用,如魯迅、郭沫若、斯騰伯格。

書中的一小部分內容來源於筆者已發表的論文,這些論文主要發表在《科學學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現代大學教育》等學術雜誌上。有些章節也參閱了大量的國內外相關文獻,在此,謹向這些文獻的作者深表謝意。

既然,這是一本專為少數讀者而寫的書,而且本書讀者又大都是身處象牙塔的高雅之士,所以對於本書的期望亦可能會很高,這對我是一個挑戰。而且閱讀活動本身涉及方方麵麵,不能離開讀者本人的自身條件和狀況,它不僅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有人甚至認為,書籍是一種藝術媒介,而讀者正是一位藝術家,因此,這也從本質上決定了對閱讀方法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既已選擇了它,亦隻有要求自己更加勤勉而已。好在本書的目標也不在於一定要使人信服,而在於力求使人有所啟發。由於筆者水平有限,因此書中肯定還存在著很多不當之處,敬請同行專家和讀者提出批評。

湯建民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