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閱讀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創造活動過程,即它不僅是一種“消費”,而且還是一種“生產”;它不是一種單純的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主動的挖掘和再創造。
從接受理論的角度看,文本是一種召喚性的語符結構,本身具有很多的空白和未定性,即不管作者如何費盡心思、嘔心瀝血,又是如何的才高八鬥、妙筆生花,能呈現給讀者的不過是一連串的僵化的文字符號,所以,作者的情感、意蘊再豐富也隻能靠這些有限的語符來呈現,其中當然就免不了失真和扭曲,這些每每都使作者感到遺憾。所以,古人早就發出過“常恨語言淺,不如人意深”的感歎,又說:“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但更令作者感到不安的還是,雖然在創造過程中作者可以控製自己的文本,但一旦完成,文本就會具有自己的生命而脫離作者的控製。有人比喻說,這就好比是:一個小孩雖然是你生的,但一旦小孩出生,他就又不是你的了,因為他已有了他自己的生命。這就是說,讀者在讀解文本時,他還必須憑著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積累,帶著自己的情感去感受這些語符結構,從而從僵化的文本中讀出鮮活的感受來。這種感受往往既來自於文本,但往往又不等同於文本,因為它已摻合了讀者的理解和想象,所以,閱讀往往是一種“被引導的再創造”。既然閱讀就是一種創造活動過程,那麼自然也需要我們努力地去增進閱讀中的創造性,做到創造性地閱讀、高效地閱讀;而就在這種閱讀的創造中,“文本”也就變成了“作品”,即由“以文字符號的形式構成的硬載體”變成了“由作者和讀者一起創造的意義軟載體”;讀者則一方麵變成了文本的共寫者,另一方麵又成為自己文本的創造者。
第三,閱讀的對象,即文本本身也都是寫作者創造性勞動的結果,是一種創造性的產品。所以從閱讀文本中,我們多少也可以回溯到作者的創造心路,從而對自己的創造提供借鑒;另外,要閱讀創造性的作品,本身也需要讀者有自己“創造性”的視角。
這樣,閱讀就和創造性從本質上相連了,我們對閱讀的解讀也就有了一種全新的視角。
客觀地說,現在論述閱讀的書,關於如何閱讀的觀點是不少的,而且也不乏佳言警句,但大多隻是作者本人的一些妙想和感悟,論述時又或因時間限製,或因篇幅限製,往往不能展開其詳,而隻能將其最獨到、最精華的部分奉上,這樣就不能前前後後、方方麵麵地將“為什麼要這樣閱讀”等一些問題區分清楚。所以,整體看總免不了有些零散,有的論述若單從文字表麵上看甚至還有諸多矛盾之處。而且在論述時,又因各人視角不同,使得這些論述之間在缺乏係統性的同時,亦缺乏可以溝通的平台。本質上看,缺乏一種堅實的學科視角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基於這種考慮,本書主要選擇了創造性研究這一視角來研究閱讀問題,並且主要是針對學術文本(尤其是學術論文)的閱讀問題。當然,由於閱讀的綜合性和複雜性,所以,除了借鑒創造性研究的成果外,本書也大量吸收了語言學、心理學、科學學、寫作學、闡釋學和閱讀美學等相關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揭示出學術文本閱讀中的本質、規律、方法和技巧。
全書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論述閱讀的地位、作用、意義,目前閱讀研究的現狀以及存在的不足,閱讀的類別和什麼是創造性的閱讀,以及創造性研究在閱讀方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並提出了本研究的背景、意義、作用和主要內容。
第二章,主要論述學術論文創造性閱讀的準備性分析,即學術論文文本論。包括學術論文的格式特點和修辭特點,學術論文的形成機製、評價機製和選擇機製。
第三章,首先探索了閱讀方法的構建要素,然後論述了理解式閱讀法、延伸式閱讀法、類比式閱讀法、樣例式閱讀法和透視式閱讀法。
這是本書的最重要部分,也是全書的主要創新之處和最主要貢獻之處。
第四章,也是全書的最後一章,是從係統論和戰略論的角度對閱讀進行的一個全方位的透視,包括閱讀方法的係統觀、閱讀收獲的係統觀、讀和寫的係統觀等。最後則將閱讀作為創造的一個過程,作為人的一種創造活動,從更高、更廣的視角對它進行了提升。
本書在許多方麵進行了新的探索,可以說至少在以下四方麵,是具有一定獨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