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2 / 2)

三是針對在校學生和普通讀者如何閱讀的論述多,而對於科技人員如何閱讀的論述少;論閱讀的作者中,出身於文學創作、編輯出版的多,出身於科技研究的少。如《中國讀書大辭典》中的“名人讀書錄”共收條目646條,但涉及自然科學家的隻有愛因斯坦、達爾文、嚴濟慈、華羅庚、李政道、楊振寧、陳景潤、錢偉長、穀超豪、張廣厚、王梓坤等10多人而已。

四是屬於科普性的多,學術性的少。筆者於2005年4月曾對國家圖書館第一閱覽室中陳列的有關閱讀的書籍(主要是G79類)進行過統計,在140多種書中,屬於學術性著作的隻有4種,這個比例是很不相稱的。從發表的文章看,大多數也是屬圖書評論、作品分析、讀書生活、學者動態等類,稱得上對閱讀進行學術研究的比例還很低。

五是對閱讀的研究一般都隻注重對文本內容的解讀,而比較忽視從形式、結構、思維等角度去解讀文本。

六是強調在閱讀時如何讀懂讀透的多,論述如何“學創相生”、如何重在閱讀時獲得思維上的啟發,並以此進行進一步創造的少。

七是大多把閱讀作為一時一事而作具體論述的多,很少從將閱讀作為學術創造的一個重要環節這樣一個係統的高度來研究它。

此外,很多人似乎還有一個誤區,即認為隻要具有相當高的文化層次,比如已經畢業的大學生,特別是研究生,都是懂得閱讀的,他們沒有閱讀方麵的障礙,也不需要予以專門的指導。因此,關於閱讀的著作一般也都隻是麵向在校學生或是社會上的普通讀者而寫,而很少關注有較高學曆層次的讀者如何閱讀的問題。

然而,實際上的情況卻沒有這樣樂觀。比如,一個剛從學校畢業又想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因為以前學的大多是由學校和老師指定的教材,又有老師的指導,閱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通過考試,而他現在則要靠自己選書,靠自學,目的是要在學術上有所建樹,那麼,現在他就並不一定知道如何去有效地閱讀那些書,特別是學術性的著作。還有,對於如何根據情況的變化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問題,不少人其實也並不清楚,更談不上從理論的高度來審視實際中碰到的問題。從更一般的現象看,麵對同一篇文章和同一本著作,不同的讀者,其收獲自然也不同。一個讀者要讀出一點別人讀不出的東西,除了需要更多的知識積累外,無疑還需要閱讀方法的前置和自覺。然而,除了在一些介紹治學方法的書籍或論文中偶有提及外,我們卻很難找到係統地論述這個層次的讀者如何閱讀的書籍或文章。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為這些人寫的。準確地說,本書也許並不適合於那些為了消遣而閱讀,或是為了增加茶前飯後的談資而隻想“淺閱讀”的讀者,也不適合那些為了通過某種考試的功利性閱讀者,如中小學生為了升學的閱讀,成年人為了應付持證上崗、考證定級的閱讀。總的說來,它是適合於一小部分——主要是為了學術研究而閱讀的讀者,因此也可以稱他們是為了進行深閱讀的讀者。

本書的書名是《學術論文的創造性閱讀》,起這個書名的目的是想反映作者寫這本書的一個視角,即從一個人如何獲得創造性的角度來看閱讀。選這個視角的原因是:

第一,筆者認為閱讀的主要目的除了消遣娛樂外,往往是和一個人的求知、工作、期望作出某種創造性的成果聯係在一起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作為人創造的一個重要環節和“創造”聯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