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鴿飛出初心來(2 / 3)

這裏,鄒長軍孤注一擲再賽再敗,以至於付諸自殺的行為,要不是妻子王格格回來及時實施急救,他就嗚呼哀哉了。這個情節表現出了鄒長軍性格的怯弱、窩囊,給讀者以既同情憐憫又恨鐵不成鋼的感覺。那裏,劉一卓以“吃、睡”見長,把優良的信鴿變為口中的美餐,把以“自賣自身”的黃淑玲變為自己身下的“鴿子”,當然也為此“惟命是從”,黃下命令他不得不從,官大一級壓死人,誰讓黃淑玲後來嫁給了體育局長,局長不久又上馬上任市級領導呢?於是該領導的兒子在信鴿大賽中獲了獎。看他這個獎獲得的,市級領導的爹、“賣身投靠”的後媽、愛吃這一口並有這個能力操作的劉一卓,三位一體鼎力相助,人為製造了一個非他獲獎莫屬的態勢。

這裏,鄒長軍峰回路轉,得益於裴教授的接納。他麵對裴教授程門立雪,堪稱“三顧茅廬”。裴教授養鴿、賽鴿,既幫助又依靠(能幹粗活)的是郭叔和楊曉燕,還有高層的研究者,對中間人物不感興趣。起初,他求引薦,撰寫研究信鴿的文章被市晚報發表,教授無動於衷。他複印了文學作品《飛過藍天》轉呈給裴教授,教授看過,美文感動了這位半路養鴿人,念及鄒長軍的誠意,裴教授吸收他來“信鴿沙龍”。鄒長軍又以教授養訓的李種鴿種為重點,購買李種鴿,又被馬小六炒作,掀起了一個李種熱,也成就了信鴿市場。那裏,劉一卓由於接受賄賂暗箱操作弄虛作假,讓誰贏誰就贏。他長期沉浸於燈紅酒綠聲色犬馬之中,多個性夥伴搞得他也大傷精氣,潛意識裏誠惶誠恐,一度精神兮兮。筆者理解,這是一個腐敗分子的典型,盡管他不是什麼官員,但他信鴿大賽的實權在握,助力贏家不隻是一張證書,而是證書背後不菲的獎金。這就是權錢的有機結合,是作家的獨具匠心。

最後,鄒、劉同窗倆各有所成。這裏,鄒長軍的信鴿憑實力獲得兩千公裏信鴿大賽的冠軍,這對於愛鴿、養鴿人,也就功成名就了。那裏,劉一卓也因為組織大賽有影響而提前轉正,但是,他的貪腐、亂性也紙裏包不住火。可是,民不告官不究,在當時環境下,官方也不會主動去“究”,還怕拔出蘿卜帶出泥。所以,他還是在信鴿協會安然無恙。但是,馬小六寄給他的帶血的匕首一直使他心驚膽戰,這種誠惶誠恐的驚弓之鳥還能掩耳盜鈴支撐多久?

啟示感悟——看看同窗倆,鄒長軍性格怯弱,還有些窩囊,但愛鴿、養鴿初心不改,持之以恒,不損人利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是必然結果。劉一卓表麵上也算春風得意,但良心深處,踩踏別人成全自己,如同善惡相報的一粒種子,說不定什麼時間就生根發芽。再說,腐敗的犯罪、亂性的齷齪,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進入新時代,早晚會東窗事發,受到法律的懲罰。早晚會應了那句經典論斷——多行不義必自斃。

二,郭叔和楊曉燕,一個是誠信到“一根筋”,一個是初涉世事、麵臨生存的大學生。

他們起初養觀賞鴿,實際上不是為了觀賞而是為了養家糊口。萍水相逢的爺倆,由於共同的誠信基礎和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境遇,合作在一起。以後楊曉燕遇到伯樂裴教授,這位教授相馬人率先成了千裏馬。

郭叔作為一個企業的 副廠長,在企業改製轉型的時候,絕大多數領導人借這個政策的“東風”,把國有資產轉移到私人名下。郭叔不然,一根稻草也沒據為己有,盡管周圍的人不相信,但這是事實。“實在人吃虧”,他的確吃了很多虧。在自己的企業,無異於淨身出戶;養鴿子賣錢養家糊口,還不隨行就市隨鴿子的價格上漲而保持原價;被清朝王爺的後裔王格格拉進鴿子生意場並用房子抵押貸款弄得個血本無歸。即便是這樣,郭叔也是不改初心。也有一句話,“吃虧者常在”。

楊曉燕是初出茅廬的大學生,麵臨擇業生存。她性本愛鴿如命,與年齡父輩的郭叔邂逅,涉獵鴿行。她與郭叔相比較,爺倆都是誠信之人,但郭叔保守,墨守成規,楊曉燕創新,敢闖敢為。所以在他們經曆被騙、被利用、敗走麥城以後,逐漸理性起來、成熟起來。尤其是她根據親自經曆寫的一篇文章,提出關於鴿子市場上的隨行就市、哄抬物價、誠信經營等熱點問題,並發表見解,呼籲社會重視等,被市晚報在“群眾來信”欄目中發表。她這篇文章,被與鴿行無關的生物學專家裴教授發現,並且由衷讚揚。裴教授寫了評論,主動通過報社與楊曉燕聯係,這就是伯樂相馬吧?盡管此時尚不知道楊曉燕是不是千裏馬。楊曉燕懇請教授幫助指導養鴿、賣鴿。裴教授是生物學教授,與養育鴿子是“近親”,也就是說養育鴿子是生物學的邊緣學問,他就欣然應承,並用兒子準備給自己買別墅的錢買了一個四合院,準備養鴿子。這時,因為環境汙染,楊曉燕父親的同事參加信鴿五公裏大賽,死傷幾個,父親讓女兒去請教裴教授。楊曉燕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來到教授家,意想不到的是教授熱心幫助她分析原因,找到了罪魁禍首——霧霾,導致鴿子吸入粉塵,影響了呼吸道乃至肺部。更可敬佩的是,裴教授還教給她預防、治療方法。這其中還有教授收費三十元的細節,但教授說這是程序。楊曉燕臨走的時候,教授又把三十元錢塞到她的口袋裏。這就是真正的學者教授,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一切按部就班進行,具體靈活使用。(裴教授向鄒長軍傳授養鴿子的技巧、處方,並且不接受“拜師”,都是“真教授”的高風亮節)。

楊曉燕和郭叔被裴教授收入門下,為飼養信鴿秣兵厲馬了。教授的學問、技術,楊曉燕和郭叔的勤奮耐勞,形成最佳組合。將占領藍海市乃至更廣闊領域的信鴿業的製高點。這裏作家留下伏筆,楊曉燕,在裴教授的教誨下如虎添翼,應該是未來的鴿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