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教授、郭叔、楊曉燕、鄒長軍和裴教授的沙龍團體,可以理解為,誠信+先進技術+團隊合作\\u003d成功。
裴教授令人敬畏。他六十二歲開始養鴿並帶起了一個團隊,即幫助了弱勢群體又發展了養鴿事業,又以信鴿優質取勝,將信鴿大賽推向了公平、公正的良性循環。更可貴的是他踐行養鴿之道(p193),以信鴿沙龍的形式凝聚了一群誌趣相投的夥伴。撰寫文章公開傳授養鴿的技術、技巧(p181).與之王爺家的《養鴿秘笈》深藏不露及其親人反目相比,的確是高屋建瓴,令人仰慕。——這,也正是《鴿王》中的真善美的載體吧?
三,清王爺是養鴿達人,有《養鴿秘笈》傳世。
其後人、雙胞胎兄妹王者興、王格格,處於養鴿世家,當然對養鴿和當今社會的賽鴿情有獨鍾。可是,哥哥王者興獨霸傳家寶,煮豆燃豆箕。妹妹王格格在黑道白道都能呼風喚雨,相煎何急。哥哥把秘笈內容背過而將書付之一炬,也不給妹妹。法盲文盲啊,他燒的不是養鴿的技術,而是文物啊!兄妹倆相向操戈,毀掉了王家的傳家寶,毀掉了中國的寶貴遺產。結果呢?殊不知一切事物皆在變化之中,鴿子在遺傳的同時不斷發生變異,《養鴿秘笈》有些內容也成了老皇曆,遠不如裴教授的研究科學、現實,也就落了個身心兩敗俱傷的後果。當然,王格格是為了自己的夫君鄒長軍,在鄒長軍“大落”的時候不離不棄,一心幫助他“大起”,也是難能可貴的。
作家把王格格這個人物性格塑造的活靈活現,如同在影視上的展現,也如同現實生活中的某人。如果她從書裏走出來,便是個母夜叉。如果她站在筆者麵前,真的懼她三分。
四,混跡信鴿行業的灰色人物。
從古至今,各行各業都是因需要而生,各行各業從業者也都是為利而行,這無可厚非。可是,對從業者而言,這裏有個目的和手段的辯證關係。其中重利的幾個人物,雖然著墨不多,也是立體可見。銀行家於家圖庇護朋友偷稅漏稅,企業人士吳其瞻,壟斷買信鴿腳環,借投資(還是讚助?)網絡關係,中飽私囊。於家圖與吳其瞻為實現個人目的都走上雇凶害人之路——盡管裏麵包含“黑吃黑”因素,而觸犯刑律便難得善終。還有貿易公司經理竇白根,利用假合同假發票盈利,在法律的刀尖上冒險。這些以身試法、權錢色交易、利欲熏心者,到頭來都難逃法律、紀律的懲罰,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關鍵是以什麼手段。依靠誠信、科技、能力賺錢,積累財富,是社會的功臣。以權謀私、鑽國家政策的空子、搞歪門邪道,早晚聰明反被聰明誤。岩波先生在這個文學作品裏警鍾長鳴,更是獨具匠心。
五,活靈活現、性格鮮明的邊緣人物。
才貌俱佳的大學肄業生黃淑玲不走正路,企圖靠偏門和捷徑立足社會,利用“性”情見權就靠,見利就撈,見異性就釋放“迷魂藥”,說“賣肉”也好,說“勾引”也罷,反正使好多當局者都上了她的“圈套”,也竟敢在“俘虜”體育局長(後升遷為副市長)後由情人變為名正言順的太太。而全然不顧舊情的感受。還擠進了公務員隊伍,不可思議,也說明當今社會之複雜。更可見國家提出“反腐永遠在路上”,意義重大。古今中外以色救國、以色誤國的不乏先例,像她這樣的夠不上誤國的檔次,但起碼也是個螻蟻,如果不懲治,便會潰千裏長提。
與之臭味相投的便是那個荷蘭富婆貝·阿基德,性自由到極致,與假冒的丈夫來到中國,與企業人士吳其瞻合作搞什麼信鴿大賽(“吳·德”千公裏信鴿大賽——真是“無德”啊),到處“賣狗皮膏藥”,坑蒙拐騙。想來中國淘金發大財?今非昔比了,受懲罰全在情理之中。書中還有一個不起眼的人物,一個將要離世的愛鴿老者,斥資200萬買通信鴿協會,幫他拿一個大賽冠軍的頭銜,死後將“鴿王”二字刻在墓碑上,供世人瞻仰。當這一切真的兌現以後,讀者會感到大千世界真是無奇不有,有些人為博虛名什麼都幹得出!
六,為鴿王立傳者。
程紅纓,有作家、教授夫人的身份。她對信鴿界有獨到見解,她欣賞信鴿的誠信,由此說開去,各類人物利用信鴿對名利的追逐,也是社會的縮影。並計劃付諸筆端,寫一部大書。到最後又委托“我”去完成。筆者感覺,以上身份都不能詮釋她這個角色。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紅樓夢》裏的“甄士隱”。當然,程紅纓沒有、也不能把信鴿界的真相隱去,但她作為旁觀者,有預見性。也許就是因為如此,她委托了“我。”而“我”,把程作家的願望變成了現實。
作品的筆墨在信鴿和養鴿人之間來回遊走,對信鴿寫盡其甘苦,尤其對優質優秀信鴿給予充分褒獎,透出對誠信的滿腔熱情的歌頌與呼喚;對養鴿人則分門別類,該讚賞則不惜筆墨,該鞭撻則力透紙背。在塑造技巧上,千人千麵,絕不雷同。而信鴿與人的兩個世界,合為一個,五光十色,立體、厚重,是為《鴿王》。
盡管人對信鴿充滿同情心,但“逼”其參賽,為當事人賺大錢,這種情況在商品社會是會長期存在的,國內外莫不如此。什麼時候剔除了物質利益,把信鴿大賽作為一種純觀賞的精神生活,便是社會進步到高度文明的一種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