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平入洛”
金國一亡,蒙宋短兵相接。
宋蒙聯合滅金隻是權宜之計,所以在滅金後河南的歸屬問題上並沒有作出明確規定。金亡後,蒙軍北撤,河南成為政治真空。南宋以大將趙範、趙葵兄弟為代表的主戰派請求趁機進軍中原,他們的方略是:據關(潼關)、守河(黃河)、收複三京(西京洛陽、東京開封、南京歸德)。
他們的策略一提出,反對聲驚天動地。甚至連趙範的軍政參謀丘嶽都反對,他說:“蒙古是個正在興起的強敵,他們與我國訂立盟約便守約撤退,其氣勢旺盛,兵鋒銳利,豈肯喪失既得利益而拱手讓給他人?我軍如果挺進,他們定會猛撲過來,不僅會使我軍進退失據,也會導致裂痕,引起戰爭。”知樞密院事(參謀總部主任)喬行簡更是憂心忡忡:“我不擔憂我軍出師無功,而擔憂大軍一時成功而無法鞏固。成功之後而不能鞏固,其憂患將會無比深重。”然後話鋒轉到宋理宗的頭上,“自古以來,英明的君王一定先治好內部,而後才著手治理外部。”
宋理宗極為不滿意,更讓他大為光火的是兵部尚書(國防部部長)史嵩之和剛得理宗重用的真德秀、樞密副使(參謀中部主任)吳淵、淮西總領(淮西戰區)吳潛等多數大臣均持反對意見。
這些人一致認為,蒙古自與金開戰以來,主要戰場就在河南,蒙古軍隊的冷酷無情與摧毀一切的凶猛已經把河南變成地獄,一旦軍隊進入無法從當地得到補給,自己運糧費時費力得不償失。另外,南宋軍隊的戰鬥力有限,在漫長的黃河防線上根本不具備防禦能力。最後,有人膽戰心驚地說,蒙古人很可能以此為借口正式向我大宋宣戰。
宋理宗立即拿出親政的魄力,斥退這些膽小鬼。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宋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趙範節製江淮軍馬以為策應,下詔進軍河南。
宋理宗和主張收複三京的人都有共同的認識:蒙宋開戰隻是時間問題,現在正好趁蒙古滅金後北撤的機會,增加領土縱深,加大防禦力度,河南收複完全可以延緩蒙古南下的步伐,為南宋強化秦嶺到淮河一線的防禦爭取時間。
阿龍記事貼
賈似道很小資
1234年,宋理宗的貴妃賈女士在枕席上推薦弟弟賈似道,宋理宗便任命小舅子為籍田令(皇家農田管理局局長)。賈似道的生活很小資,是妓院的常客,常晚上攜帶妓女到西湖遊玩。宋理宗曾登高遠望,發現西湖中燈火異常明亮,就信心十足地說:“這必定是賈似道!”秦檜老賊借屍還魂了。
但是,這個戰略計劃從一開始就注定失敗,當然全是因為那些膽小鬼的幹擾。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四川製置使(四川戰區臨時總司令)趙彥呐對宋理宗要求他出兵配合的命令拒不執行,廬州知州(州長)全子才隻好率淮西兵萬餘人在六月攻擊南京歸德府(商丘),很快就將其收複,七月上旬,進入汴梁。半月後,趙葵率兵五萬由泗州抵達汴梁與全子才會合。其收複之迅速,令人驚歎。但實際上,他們收複的都是空廢之城。按照當初的計劃,全子才早應該向洛陽推進,可他在汴梁停留了半個月,原因就是,京湖方麵在史嵩之授意下不供應糧餉。全子才不能空著肚子去打仗。糧食不能等,趙葵當機立斷,命令大將徐敏子率一萬三千人先行,另一員大將楊誼率一萬五千人為接應,向洛陽推進。兩軍隻帶了五天的口糧就匆忙上陣了。
當年七月末,徐敏子第一個進入洛陽,可令他震驚的是,偌大一個洛陽城僅剩下三百餘戶。他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更令他無法接受的是,蒙古人在南宋收複三京壯舉的第二天,就與負責接應的楊誼在洛陽城東開戰,楊誼全軍覆沒。蒙古軍趁餘威攻打洛陽,雙方在洛陽城下大戰,雖然不分勝負,但宋軍失敗已成必然,因為沒有糧草。八月初,洛陽城內的宋軍在斷糧四日的情況下被迫撤軍。在蒙古軍的追擊下,宋軍的撤退變成了潰退,幾乎全軍覆沒。留守汴梁的趙葵、全子才看到戰機已失,加上糧餉不繼,悲憤地率軍南歸。其他地區的宋軍也全線撤退,1234年是端平元年,所以此次事件被稱為“端平入洛”。“端平入洛”讓南宋雪上加霜,數萬精兵死於戰火,南宋國力受到嚴重削弱。更重要的是,正如那些反對派所言,“端平入洛”使蒙古找到了進攻南宋的借口,1235年,蒙古人在西起川陝、東至淮河下遊的數千裏戰線上同時對南宋發動進攻,南宋不得不宣布應戰,宋蒙戰爭全麵爆發。1241年,蒙軍攻占南宋的大片土地,四川成為三大戰場(另兩個分別為京湖戰場——今湖北和河南一帶以及兩淮戰場——今淮河流域一帶)中遭蒙軍蹂躪最嚴重的一個地區。
阿龍辭典 文州之難
1236年,蒙古軍隊進四川,在文州(甘肅文縣)遇到文州州長劉銳、通判(政務總監)趙汝向的有效抵抗。二人拒蒙古人一個月,當大勢已去時,劉銳召集全家,喝毒酒而死。趙汝向被俘,蒙古人把他剁成小塊,文州軍民一同死難者達數萬人。
阿龍看熱鬧
好幹部應該這樣做
南宋僅有的一點點野心和熱血,都在內部的遊移不定和互相扯皮上消耗得所剩無幾,南宋的“北伐”常常虎頭蛇尾、半途而廢,皆是出於這一原因。這一次在對蒙問題上,南宋又悲劇重演。史嵩之是史彌遠的侄子,這個幹部並不壞,他做地方長官時積極備戰,但因為人事糾紛,在這次北進行動中,他百般消極怠工,影響很壞。早就有人指出,一個好幹部應該是在事前各抒己見、言無不盡,當一旦事情決定下來,所有人,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都要放下成見,全心全意出計出力。隻有這樣,一個團隊才能成功,一個國家才能形成統一而有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