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接到詔令,星夜趕回建康(今南京),調集八萬兵馬,號稱二十萬,由大將李顯忠和邵宏淵率領,分兩路北上。不久,兩路人馬會合於金人把守的軍事重鎮宿州(今安徽宿州)城下,並順利進入宿州。消息傳來,孝宗與張浚大受鼓舞,要求他們趁勢擴大戰果。
戰果無法擴大,因為兩個內戰專家鬧起了矛盾,而且越鬧越大。
原來,邵宏淵是個輸不起的人。在攻打宿州之前的一場戰役中,他久攻不下。後來李顯忠派人去勸降,順利地拿下城池。孝宗升了李顯忠的官,任命邵宏淵為他的副手。邵宏淵自然在麵子上過不去,嘴巴也就門戶大開,經常譏諷李顯忠。李顯忠不跟他一般見識,但他不知道邵宏淵是個給臉不要的人,對待這種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以牙還牙。邵宏淵的“賤人”習性發作,他怒不可遏,向張浚撒潑,說自己就是死也不受李顯忠的節製。張浚為了息事寧人,隻好同意了他的撒潑。
當然,李顯忠也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在分配宿州城中金人的財物時,邵宏淵建議全部賞給士兵。李顯忠小家子氣,不同意,可又對自己的部屬隨意搬取財物不加約束、懲治。邵宏淵覺得不公,趁機挑唆士兵,兩方人馬已經勢同水火。
這時,金軍十萬人前來奪宿州。
李顯忠急忙找到邵宏淵,希望他可以放下之前的芥蒂,聯合起來,主動出擊。邵宏淵看到李顯忠著急的樣子,總算是出了口惡氣,很冷淡地說:“敵軍氣勢洶洶,誌在必得,我看還是守為上。”
李顯忠沒想到大敵當前,邵宏淵還在耍小性子,非常生氣,說道:“我隻知道前進,沒想過後退。”說完,就率領他的部隊開到城外,主動出擊,並督促將士拚命向前,有後退者當場砍頭。將士們奮勇作戰,一鼓作氣將金軍擊退了。這樣奮戰了幾天,金兵一直沒有跨進宿州城半步。
但城裏的邵宏淵開始對部隊說些不負責任的風涼話。當時天氣炎熱,守城部隊脫掉鎧甲,還是汗出如雨。邵宏淵裝模作樣過來巡視,對部屬說:“天氣這麼熱,就是找個陰涼的地方。使勁扇扇子都熱得不行,有人卻還在大日頭下穿著鎧甲苦戰,不是有病嗎?”守城士兵聽得哈哈笑,士氣就泄了下去,人心開始動搖。
當晚,邵宏淵的一位部將做了噩夢,跳起來大喊大叫,說金兵打進來了,趕快逃命,帶著部屬離城而去。其他部隊一見,也有幾隊離開了宿州城。
金兵趁機攻城。
李顯忠這時已駐進城裏,連忙指揮人馬防禦,左支右撐,好不容易將金兵擊退。李顯忠看到邵營的情形,大怒,責問邵宏淵為什麼這個時候還不好好管理部隊,配合抗敵。邵宏淵等的就是這句話,他大怒:“媽的,失敗了,你怨我,成功了,你出風頭,老子走也!”
邵宏淵一走,李顯忠就成了孤軍,失敗已經注定。他仰天長歎:“老天,你難道要作弄我們大宋嗎?好好的形勢就這樣被丟失掉了。皇上,魏公,為什麼要讓我和這樣的人配合?”李顯忠也隻得連夜撤離了宿州。宋軍因此全線崩潰。
金兵趁著混亂占領了宿州城,因為不明宋軍底細,沒有追擊。
孝宗的這次“北伐”隻堅持了二十天,就在兩將的“內鬥”中灰飛煙滅了。
阿龍辭典 李顯忠
李顯忠(1110-1178)據說是李唐後人,被宋朝皇帝賜名“顯忠”,少年時便隨父征戰金國。金兀術進犯河南,李顯忠作為南宋野戰軍司令,與李貴一起攻破靈璧縣。金兀術又進犯合肥,李顯忠支援張浚。李顯忠一生馳騁疆場,被大宋皇帝視為頂梁柱。
阿龍看熱鬧
如何對付拆台的同事
人人都知道作為同事,要一條心,但團結已經很難,一條心就更是奢望。愛拆人台的同事到處都有,幹活時他不管,分功勞時他來搶,或者當麵唱高調、背後使陰招。要是遇上這種人,那真是要徒呼奈何了!如何對付這種人?一般來說,忍是最笨的辦法,但如果是平常日子,沒什麼大事,他想拆台也沒得拆,不妨就睜隻眼閉隻眼,隨他的便。但如果是重要關頭,比如要攻關某個銷售項目,那就不能再學李顯忠了——他的對手邵宏淵還隻是怠工而已,要是狠一點的,可能就把他關在城外,借金人之手把他解決了。作為李顯忠,他可行的辦法就是比對手更狠:臨戰前,或者驅逐對手離開,或者解除他的兵權。總之,命運要掌握在自己手裏,而不是寄希望於對手的良心。
8、 湯思退的詭計
1163年,南宋北伐失敗,孝宗讓宰相湯思退主持議和事宜。
湯思退是主和派的老人了。秦檜在時,他跟著秦檜幹,現在秦檜去了,新皇上任,他就是主和的領袖。
真是成也金人,敗也金人。“皇上剛即位那會兒,整天叫著北伐,我們一個勁兒地勸,說金人來了,金人來了,要他千萬不要輕易開戰,他就是不信。這回怎麼著,短短二十天,就敗了回來,而且,金人真的來了。知道害怕了吧?幹嗎這麼衝動啊?”湯思退捋了捋胡子,搖了搖頭,感慨孝宗太衝動:“唉,年輕人啊。”
到了朝堂,主和派的都圍過來,像找到了組織,興高采烈的。主戰派的就嘰嘰喳喳議論開了。
湯思退不理他們,直接提出了議和人選,要求孝宗委派。孝宗同意了。
很快,使者回來,帶回了金人的議和條件:一、南北朝廷在通國書時,以叔侄相稱——金為叔,南宋為侄;二、割讓海、泗、唐、鄧四州給金國;三、每年給金國上繳銀幣,數量和以前一樣;四、金國的叛臣交還給金,中原地區的人民讓他們回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