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一片嘩然。湯思退覺得割讓四州可以接受,但歲幣有點多,幾年來打仗沒停過,國庫空虛,能減一半最好。
主戰派則完全不能接受,覺得條件苛刻,喪權辱國,一致反對,還要求老將張浚回來商議。
孝宗一時無法決斷,折中了一下,沒讓張浚回朝,一邊讓他繼續在江淮一帶布防,作戰爭準備;一邊派了個主戰派使者前往金國通好,拖延一下,也好進行下一步的磋商。
“這麼吵吵鬧鬧、拖拖拉拉的怎麼行?”湯思退想著,皇上剛上任時不是很果斷嗎,現在被打痛了就畏畏縮縮起來啦?唉,年輕人。不行,我得想辦法,趕緊把和約給簽了,不然無法保障和平。“什麼能守才能戰,能戰才能勝?白紙黑字,和約才是最根本的保障。”
機會來了。主戰派的使者很久才回朝廷,一問,原來是被金國拘禁了起來,最後金國皇帝出麵才放了他,讓他回來告訴南宋朝廷,金國很有誠意,南宋這邊不要拖拖拉拉的,他們金人就喜歡直接。
“皇上,我看金國對議和是很真誠的,希望我們不要錯過機會。”湯思退對孝宗說,“而且,咱們現在的確國庫空虛,不能再戰,請皇上決定下來,趕快達成協議,不然於國於民不利啊。”孝宗點了點頭。
“為表示我們的誠意和上次拖延的歉意,我建議把兩淮地區的軍隊撤去一部分,緩和一下氣氛,不要每天劍拔弩張的。”
“嗯,可以。不過得先問問魏公。”孝宗又點點頭。
“上次不是有人提議讓魏公進京嗎,我覺得朝廷現在就可以把魏公調回京城任職。魏公這幾年為國操勞,也該讓他回來放鬆一下。”孝宗一一同意,下詔派人辦理。
接著,湯思退使出了第二招——從張浚身上做文章。
阿龍記事貼
滿朝都是女人
史書有言:“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說的就是宋朝廷老是意見不統一、內訌不已的情形。1164年隆興和議簽訂時,主戰派大臣胡銓發表評論說:“我們不應該簽這和約,而應該把錢省下來整頓軍備,這樣才能免去向金朝稱臣的恥辱。《左傳》上說‘不要聽信婦女之言’,而我們現在,滿朝官員都是女人呀,他們的話不能聽!”
張浚既是主戰派領袖,擒賊先擒王,搞掉了他,主戰派就沒什麼力量了,到那時,他們就隻會成天喊空話了。空話,皇上還是能分辨得出來的。湯思退撚了撚胡須,又想出一條計策。
他命令言官收集張浚在邊境浪費國家資源和飛揚跋扈的證據,以彈劾張浚。很快,證據來了:張浚主張開戰,浪費了太多國家資源,僅船隻就數不勝數。至於飛揚跋扈,張浚對他手下的將軍太嚴苛了。在證據麵前,孝宗迫於壓力,罷免了張浚,並逮捕張浚一派二十多人下獄。主戰派被打倒了一大片。張浚憂國心切,過了幾個月,就得重病去世了。
張浚一去,和議就沒什麼大的阻力了。湯思退修改了一下議和條件,把歲幣減去一部分,派使者再次前往。
但在這之前,湯思退認為還有一個阻礙。手下人問是誰。
“皇上!”湯思退說。
“皇上?”手下人險些從凳子上掉下來。
湯思退讓他們坐穩了,解釋說,如果皇上中途變卦,我們的向往太平之舉就成了鏡花水月,所以,必須要再出一招。湯思退叫其他人退了出去,留下一個人耳語了一陣,讓他趕緊去辦。
不久,邊境就傳來了金軍入侵的警報,因指揮乏人,準備不足,宋軍一觸即潰,再觸再潰。孝宗接到消息,焦急如焚。這是湯思退致命的一招,讓金兵進攻,用重兵迫使孝宗趕快簽下協議。
但金兵一動就刹不住腳了,南宋邊境的形勢越來越危急。這時,又有人提議幹脆放棄兩淮,退守長江。
退守長江,國家就危險了。主戰派急忙出來阻止。孝宗也清醒起來,覺得湯思退欺騙了他,便罷免了他的職務,把他貶往永州。湯思退覺得自己為國操勞,卻落得如此下場,憂憤交加之下,走到半路就死了。
湯思退雖然死了,但宋金和議還是有了結果。1164年12月,宋金經過漫長的反複的磋商,在不平等但宋人自願的基礎上終於達成了和平協議,是為“隆興和議”。
和約簽訂後,雙方還算自覺遵守。
阿龍辭典 一檜死,一檜生
秦檜病重的時候,找來參政董德元和樞密使湯思退商量後事,並各送上了黃金千兩。董德元想,宰相這是拿我當自己人呢,所以不敢不收;湯思退想,我要收下了,宰相會以為我盼他死呢,所以不敢收。高宗知道後,說湯思退不收秦檜的禮物,可見湯不是秦檜一黨的,所以提拔他當宰相。當時人諷刺這件事說:一個秦檜死了,另一個秦檜又出生了!
阿龍看熱鬧
小馬過河的道理
國家一有大事,朝中就爭吵紛紛,戰有戰的正義,和有和的理由,各說各的理,個個都覺得自己是為國為民,這就是南宋一朝的亂象。其實,戰也好、和也罷,大家都是口頭上嚷嚷,沒有幾個人真上過戰場、作過敵對雙方的戰鬥力分析,對於到底能不能戰,誰的心裏都沒底。所以,南宋朝廷就像那個“小馬過河”的故事:小馬要到河的對岸去,牛告訴他,河水很淺,趴著都能過去;鬆鼠警告他,河水又深又急,一轉眼就能把他衝走……牛和鬆鼠都不是壞人呀,小馬不知道該聽誰的,在猶豫、搖擺間,南宋就亡了——遇事不作理性分析,隻靠聽人說來作判斷,隻能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