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有很多種死法,即使是遇到完顏亮這種情形,身在前線而後方發生政變的,也有多種可能,比如率大軍回去搶回皇位,但完顏亮同學遭遇的,卻是最慘的一種:在前線遭遇兵變被殺。由此也可見,完顏亮的人品之差、人緣之壞,連一起出來打仗的兄弟都不願陪他一起玩兒了——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或愛,群眾是不是擁護,得看你對他們好不好;朋友是不是忠誠,關鍵看你的人品如何。完顏亮性格暴躁,仗勢欺人,動不動就砍人,動不動就搶別人的老婆,所以一遇變故,別說沒有人幫他,個個都起來反對他、報複他。這就是人品不好的下場。
4、 太上皇“幹政”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的皇帝後,覺得累了,而且也和平了,便傳位給了養子趙瑗(同時改名為趙昚),是為宋孝宗。宋高宗則搬到德壽宮,過起了優哉遊哉的太上皇生活。
德壽宮原來是秦檜的府邸,氣勢恢弘,園林精美。因聽人說有“王氣”,秦檜死後高宗將它便收歸國有。德壽宮是在秦府的基礎上改建的。高宗生性節儉,德壽宮不用大動土木,也算是為國家省下了一大筆花銷。
高宗酷愛西湖,動不動就和一批官員在西湖上乘船遊樂。後來,高宗覺得自己已退休,要低調,不能太過張揚,這樣會惹老百姓、新繼位的孝宗煩,就停止了這項活動。他在德壽宮中掘渠引水,造了個小西湖,然後又疊石為山,建了個飛來峰,這樣,足不出戶,又有了西湖的感覺。
當皇帝難,當太上皇更難。昔日的權威、繁華、熱鬧,一下子沒有了,讓人心裏空蕩蕩的,淒涼、寂寞也難以形容這種感受的萬分之一。不過,孝宗是個大孝子,每次退朝後他都會到德壽宮來拜見高宗,並成慣例。
高宗隱退後,自稱不再過問朝政,放手讓孝宗大幹。他每天賞賞花,喝喝茶,有時也飲飲酒。盡管孝宗來看他時,常勸他少留戀杯中物。但繁華已過,晚景慘淡,不醉如何度日?
當然,高宗偶爾也插手些政事。
阿龍記事貼
金國是一塊永久的心病
南宋最大的敵人是金國,對金國人又恨又怕,心裏隻要一想到這個國家,就愁苦得吃不下飯,皇帝們也因此患上了心病:一見“金”字就頭疼,不管是金子還是金國,隻要遇到“金”字,就寫作“今”字。
一次,他去靈隱寺喝茶,有個行者對他很是殷勤,跑前跑後,照料得特別周到。
高宗覺得奇怪,“以前很少見他啊”。高宗心裏納悶,便留心打量了他一番,覺得他氣度、步伐都不同尋常。
於是,高宗問他道:“你來寺裏多長時間了?原來是幹什麼的?我看你的樣子不像個行者啊。”
行者正等著他問話呢,一聽,立刻停下手中的活,淚如雨下:“我原來是一個地方的長官,有一次沒迎接好一位前來監察的官員,他便在皇帝麵前說我的壞話,皇帝給我降了罪,剝奪了我的官,把我貶為庶人。我勤謹為民,節儉為官,沒積下一點家產。現在斷了收入,為養家糊口,就來這兒投親,白天打點零工,賺點小錢過日子。”
高宗一聽,覺得小子沒大人盯著就是容易犯錯,便當場對行者拍板:“我明天替你去跟皇帝說說,讓他複你的官。”
過了幾天,高宗又去喝茶,看到行者還在,便回宮叫來孝宗,吃飯時,一臉的不高興。
孝宗覺察出來了,小心翼翼地問:“父皇,孩兒哪兒做得不好,讓您不稱心,惹您生這麼大氣?”
高宗不看孝宗,自顧自地說:“我老了,退下來了,也沒人把我當回事了。前幾天跟你說了那個行者的事,我今天去,看見他還在。你為什麼不按我的意思辦?是不是讓我按程序給你寫道奏折,求求你啊?”
孝宗一聽,老頭子火氣很大啊,便說道:“我當時就把宰相叫了過去,問了問情況。宰相說這個人貪贓枉法,民憤極大,不判他死罪已經是寬大,再給他複職恐怕大家都會想不通。”
高宗聽不進去,一揮手說道:“我不管。我都跟人家說了複他職,現在沒有一點動靜,讓我以後怎麼見人啊?”
孝宗無奈,隻得說道:“孩兒一定照辦。”孝宗回去就叫來宰相,說道:“上次行者的事太上皇發脾氣了,咱們為人臣子的得多替他著想,還是給那人複職吧。怎麼複,什麼理由,你來辦吧。”宰相隻好照辦。
高宗是個能活的人,做了二十五年太上皇,1187年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人間。
阿龍看熱鬧
大人物的麵子
高宗雖然退休了,但退休的皇帝也是皇帝,明明是自己犯了錯,聽信了一麵之詞,還死不承認,非要給自己找回來這個麵子。因為是大人物,所以“麵子”比小人物的就要大,也重要得多。小人物通常是被人嘲笑了,自尊心擱不住,才想起麵子問題來;大人物則隻要一句話沒人聽、有人聽了沒人照著辦,就覺得“金口玉言”掉價了,沒了麵子。所以,大人物的麵子雖然大,但也更累。
5、 孝宗是個好領導
宋孝宗是南宋難能可貴的一位好皇帝,也是一位很爺們兒的皇帝。早在做高宗養子的時候,他就不是很讚同高宗的偏安南方、委屈求和的政策,一心想抗擊金人,打回北方,但因為不當政,所以沒怎麼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