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權稱王後,並沒有統一整個越南地區,當時越南地區諸將自立,其中最強悍的有12個,稱為十二使君,吳權無疑是其中霸主,但是,吳權在時可以威服諸將,一旦他去世,這種統治平衡就可能被打破。
944年,吳權去世,享年四十七歲。吳權有子四人,其中成年的兩個,老大叫吳昌岌,老二叫吳昌文。在此之前,吳權遺命楊後的兄弟楊三哥(楊紹洪)輔助其子,豈料楊三哥不買姐夫的賬,想到自己是楊廷藝是兒子,江山本是他的,於是憑著篡奪行為獲取權力,僭稱“平王”。吳權長子吳昌岌懼怕大禍臨頭,逃到南冊江(今屬越南海陽省),投靠茶鄉(金城縣)的範令公家中隱居。楊三哥隨即找來吳權第二子吳昌文,收為己子。
本來斬草除根的心理,楊三哥對吳昌岌窮追不舍,派指揮使楊吉利、杜景碩到範令公處,範令公將吳昌岌藏在山洞裏,這才躲過了搜查。
此後楊三哥又派吳昌文、楊吉利、杜景碩三人征討太平、唐阮二村的動亂。途中,吳昌文勸告楊吉利、杜景碩二人說:“我先王之德,治於民心,凡所施令,罔不悅從。不幸違棄群臣,平王自行不義,奪我兄弟之位,罪莫大焉。今又使我等征無辜之邑,幸而勝之則已,彼如不服,為之奈何?”二人認為有理,吳昌文便即時決定“還師揜襲平王”。結果吳昌文計成,執獲三哥。
眾人想殺了楊三哥,但仁厚的吳昌文認為楊三哥對自己有恩,不同意殺他,將楊三哥降為“張楊公”,以張楊一地為食邑。吳昌文則自稱南晉王。
或許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稱王後的吳昌文想著自己的哥哥,派人將他找回來,與兄長吳昌岌同理國政,吳昌岌稱天策王。以長子自居的吳昌岌長年逃亡在外,如今天降王位,難免有些沾沾自喜,起初他還與兄弟一起議事,後來逐漸獨斷專行,作威作福,使吳昌文從此不過問政事。954年,吳昌岌去世,政權由弟弟吳昌文獨掌。965年,吳昌文在征戰中陣亡,吳昌岌之子吳昌熾繼位,以吳使君的身份據守平橋,吳昌熾雖是天策王之子,但王室之勢已不堪一擊,王權有名無實,各使君不肯從命,其後,吳昌熾及其他割據者均被丁部領“一舉平之”,交趾也即將迎來大一統的時代,並將與宋、蒙等強國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