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農民軍進入北京,崇禎帝吊死煤山,這個消息傳到江南時,南京的兵部尚書史可法,戶部尚書高弘圖,兵部侍郎呂大器,翰林院詹事薑曰廣等馬上策動起來,駐軍浦口,"誓告天地,馳檄勤王"。他們的檄文裏麵說:"留都(南京)係四方之率,司馬有九伐之經,義不共天,行將指日,克襄大舉,實賴同仇。"在情理上說,正當外族入侵的時候,所謂"兄弟鬩牆,外禦其侮",明朝的統治階級就應該與農民軍聯合起來抵禦清兵。但在封建社會的末期,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十分尖銳,統治階級極度維護君權,對於農民軍目為叛逆,視同寇仇;因而使清朝借著代行討伐的口實,聯合漢族地主階級建立清朝政權的策略得到成功。甚至漢奸吳三桂,勾結清軍,打退農民軍,在起初還被明朝統治階級所稱讚,而想加以官爵,但事實上吳三桂已經投降清朝,做了漢奸,明朝統治階級的幻想跟著破滅了。
明朝的首都北京,被農民軍攻陷了,明朝統治階級為了統一全國,鎮壓農民起義,他們必然要擁立和崇禎帝血緣關係接近的藩王做皇帝,重建中央政權。但是對新皇帝的人選,兩黨的意見就有了分歧了。因為誰能夠使他所擁護的人物做上皇帝,誰就是翊戴元勳,獲得崇高的政治地位,而掌握大權。
在從北方逃難來的明朝宗室有明神宗的侄兒潞王常淓,還有神宗的親孫福王由崧。東林黨方麵薑曰廣、張慎言、錢謙益等主張擁立潞王,以為他"昭穆不遠,(次序很近)賢明可立。"而福王雖然是神宗的親孫,可是有"不孝、虐下、幹預有司、不讀書、貪、淫、酗酒等"七樣不可立的理由,當然史可法也讚成這種主張。可是福王由崧自從大順農民軍攻克洛陽以後,由洛陽逃到淮安,受到鳳陽總督馬士英盛情的招待,被接到鳳陽居住,雙方的關係是很密切的。當南京臣僚議立帝統的時候,馬士英裝著公正的樣子,派人向史可法探聽消息說:"立君當擇賢明不應專講倫序。"史可法就把福王七不可立的理由告訴給馬士英。在這個時機,閹黨的內部陰謀已經醞釀得相當的成熟,馬士英輩裏麵勾結南京的內侍(宦官)韓讚周等,外麵拉攏從北方南來的軍官高傑、劉澤清等,自己率領著黔軍把福王護送到南京。馬士英以武力作為後盾,東林黨措手不及,來不及防備。迫使東林黨承認福王在南京監國。東林黨方麵還是比較地明白大義,認為大難當前不應當在立國之前,先鬧家務,因此也就沒有力爭。就在這樣強迫、容忍的氣氛下,兩黨共同支持福王在南京監國。不到半個月功夫,在一六四四年舊曆五月十五日福王正式即位做了皇帝,以明年為弘光元年,建立了政府,部署了官吏,史可法、高弘圖與馬士英同以大學士的名義入閣辦事,凡負有聲望的人物以及文武官吏都得到任用和安排;就是鎮守武漢素來"驕蹇不奉法"的左良玉也都擁護弘光政權,弘光帝馬上封他為寧南侯委以鎮守長江上遊的重任。四川和東南各地的官吏也都紛紛響應,很有輝煌的氣象。各地人民群眾,更是群情一致的擁戴弘光政權,把恢複祖國的河山,拯救人民的痛苦,都寄托在這個政府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