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暴的滿洲貴族與最腐朽的地主階級勾結在一起,由於這兩種都是具有最凶殘的特性。於是"狼狽為奸"地對人民進行了瘋狂的屠殺。正如馬克思所說:"對於神聖所有權的最無恥的淩辱,對人身生命的極狂暴的侵奪……",並且這種殘酷的掠奪,是"在最無恥,最醜惡,最卑劣,最可厭的欲念的衝動之下進行的"。這樣一來,不但農民群眾以及各地少數兄弟民族要揭竿而起,就是城內的市民、小手工業者以及一部分開明士紳也都一致的紛紛起來抗清。明末大規模反封建剝削的階級鬥爭至此才轉化而為人民群眾反民族壓迫的抗清鬥爭。同時由於農民的樸素性、保守性,他們需要一個好的領袖--皇帝,而明朝的初期是有著光輝曆史的,各地農民起義軍為了樹立號召的目標,於是分別擁立明朝分封的藩王來招集群眾,在"複明反清"的旗幟下,進行了抗清戰爭。
這時,李自成所領導的大順農民軍正在山陝整理隊伍,準備出發東征,尚無暇南顧。他們在河北、山東、以及蘇北所布置的防禦工作以及設置的官吏,多數被明朝的官軍和地主武裝趁機摧殘破壞,被解除武裝。那時從北京逃到南方的官吏、商人、市民也被地方上腐敗的官軍和地痞流氓,肆行劫掠殺害,弄得南北要道,運河北段,頓呈兵荒馬亂,滿目淒涼、紊亂的狀況;山東各地的農民起義軍,雖已起兵抗清,但力量分散在各處,還沒能組織成為一支有堅強鬥爭力量的隊伍,那些擁有實力的明朝軍官,如劉澤清、馬士英、左良玉、鄭芝龍之流,各人擁兵自衛,徘徊觀望,散漫的如同一盤散沙,坐視清兵長驅直入。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候,正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領導群眾,抵抗清兵恢複失地。那麼南京弘光政權的建立,與史可法督師江上,北伐中原,正是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了。
但在明朝的陪都--南京的朝臣裏麵,情形非常複雜,有史可法、高弘圖、呂大器、薑曰廣等的東林黨;還有馬士英、阮大铖、劉孔昭等的閹黨餘孽和貴族勳臣。他們都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人物,在起初,他們兩黨都是想建立明朝的政權,去鎮壓農民軍。這個目標固然是一致的,可是東林黨中的人士是想建立比較純潔的政府,澄清政治,好來抵禦外侮,興複明朝;而閹黨和勳貴卻是借此機會攫取政權,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勢力,因之,他們雙方的政治主張有很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