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南京的建國(4)(1 / 1)

當弘光政權初成立的時候,明朝的朝臣,東林黨和閹黨曾經聯席開過會議商討國家的大計和行政的方針。

兵部尚書史可法,首先提出大政方針是當:"亟召天下名流,以收人心",也就是說要團結廣大的群眾,一致對外進行光複祖國河山的事業。至於施政計劃根據當時官僚們奏疏的意見,和當時實施的情況歸納起來是這樣的:

關於興修水利減輕租稅方麵他們很明白從明萬曆以來的橫征暴斂,弄得民生凋敝以致激起了普遍的農民大起義。於是頒布大赦的命令製定新的稅法,"凡新加練餉,及崇禎十二年以後一切雜派,並各項錢糧,十四年以前實欠在民者,悉免之。""關稅增加太多,大為商民之害,今止照崇禎三年舊額征解,其正稅之外一切新加私派捐助等項,概行除免。"又鑒於明太祖開創立國,占領江南,就提倡興修水利開墾屯田作為興複的大計。於是集議開屯,以為:"江北地廣,今為畿輔(京城近地),若招集流離,開立屯田;擇其邑之豪,以百夫屯為百夫長,以千夫屯為千夫長,連其什伍,教之兵陣,就使守禦,實為強富之要策。"自從兵興以來,由山東到北方的道路阻絕,為要發展交通,便於運輸,有人主張興複海運借以聯絡南北,作為聲援,也是於國計民生很有利的。

關於政治軍事施設方麵當時雖然有把守南京的軍隊,還有從北方南下的高傑、劉澤清、黃得功等所率領的軍隊,合起來還有三四十萬人,但都是彼此不相統率,散漫無紀,史可法以兵部尚書的資格,主張裁去南京內外守備、參讚等徒糜費糧餉的虛銜,遵照明成祖以來北京的舊製,設立京營府衛的製度,"簡精壯,募義勇以實之",把兵權集中到中央,地方上所駐紮的官軍都得聽中央的調遣,就像人的四肢手和手臂的運轉動作,因之調動指揮起來,方能得到靈活的運用。還有從明朝中葉以來的弊政,宦官專權,設立了東西廠,錦衣衛南北鎮撫司等為統治者禦用的特務機構不合理的製度。右僉都禦史祁彪佳指出這些弊政是:"誣告遍及於善良,怨憤充塞於京畿,欲絕苞苴而苞苴彌甚,欲清奸宄,而奸宄益多,此緝事之弊也。"同上。為了拯救人民的痛苦,明了地方上的情況,在新政府成立之際,正好肅立官紀,澄清政治,東廠緝事這些弊政是有裁撤的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