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滿洲後金的興起(4)(1 / 1)

清太宗在朝鮮蒙古相繼戰敗,明朝的外藩盡被剪除後,更努力於內部政權的統一。當清太祖死後,清太宗與大貝勒代善,二貝勒莽古爾泰,和其堂弟阿敏,共同管理國政。寧遠再敗,阿敏因失守永平罪被幽禁,這時三人執政,號稱"三尊佛"製,後來莽古爾泰得罪,代善自動退位,於是清太宗獨掌政權。同時又把莽古爾泰所統率的鑲黃旗軍政收歸己有,擁有正黃、鑲黃兩旗之眾,演變到後來順治時更奪取了多爾袞所率領的正白旗,從此上三旗為皇帝直接統領的親軍,下五旗仍由滿洲諸王貝勒分領;再進到雍正時,八旗就全數歸皇帝掌握了。這樣就由清太祖遺訓"八旗共治,不得專斷",逐漸變為軍權集中。這時清太宗既經統一了政權,又獨自掌握了兩旗軍隊,並仿效明朝的一些官製,於是由金國汗,躍登了大清皇帝的寶座。

但是新建立清朝以東北一隅之地,要進行南侵,甚至還想吞並明朝,他的實力,是不夠充足的。因之,他進行侵略的計劃,必須首先利用明朝的內部矛盾,趁著明朝內部的紛亂,掌握著時機來進行。洞察情勢的清太宗就改變了清太祖嫉視漢人的作風,他利用明朝政治的腐敗,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收買了部分甘心出賣祖國利益的官僚地主,作為侵略中國的爪牙。當他進行侵略的開始,並不是具有十分把握的,漢奸範文程對清太宗說:"伐明之策,宜先以書議和,俟彼不從,執以為辭,乘釁而入,可以得誌。"很顯明地可以看出,由於實力不足,清太宗還不敢發動規模較大的戰爭。而這時明朝的政治,雖然腐敗,但還有相當數量的軍隊嚴緊把守關外的軍事重鎮寧遠,使滿洲無法闖進山海關。可是在清太宗征服內蒙古之後,對明朝的戰爭,就有了地理上的有利的條件,使他可以從朝陽古北口入侵。自一六三五到一六四三年,崇禎八年至崇禎十六年(天聰九年到崇德八年)多次侵入長城以內,遠到山東和山西,燒殺掠奪,焚毀屯堡,俘虜大批人口。一六四三年,清太宗最末一次的侵入,俘虜人口多到三十六萬九千餘人,其物資的眾多,更難以數計。清朝用俘虜來的人口,開辟田地,擴充軍力;用掠奪來的物資,作為軍備。因之,滿洲的軍事實力是相當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