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的發展,豐富了建立政治、軍事的智識。努爾哈赤自幼年時往來撫順一帶市上做交易,結交漢人,通曉中國文字,愛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學會一些行兵布陣的知識,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他並且用蒙古字母製定了《國書》,就是後來的滿洲文字。經過他大力推行,使他的部族中人的知識,大大地提高一步,使滿洲族在進關前,不但在經濟上,而且在文化上也進入了一定發展的階段。努爾哈赤在長期的戰爭中,軍事經驗和政治知識也更加豐富。他又曾經三次入貢北京,看到中國物資的富饒、景物風光的優美,明朝政治的極度腐爛,促進了他進行侵略,"入主中原"的野心。
但自薩爾滸戰勝明兵後,努爾哈赤增長了驕傲輕敵的情緒。一六二六年(天啟六年),進攻遼西的寧遠,遭明朝按察使袁崇煥所率領的守軍堅決抵抗。明軍用西洋火器轟擊,後金兵戰敗,努爾哈赤受了重傷,退回沈陽,不久就死去了。
清太祖死後,他的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這就是清太宗,改元"天聰"。金國剛在戰敗之後,情形很不穩定,同時金國的四周,東南有朝鮮,西北有蒙古,又有明將毛文龍駐軍在朝鮮沿海的皮島,與朝鮮共同防禦,使清太宗更感覺不安。於是先向明朝巡撫袁崇煥(時崇煥已擢任巡撫)請求息兵講和。這時袁崇煥當寧遠大捷之後,正在修繕城池,從事補給,就暫時允許他講和。一六二七年(天啟七年,天聰元年)清太宗借口朝鮮容納毛文龍和隱匿明朝的逃人,出師攻打朝鮮,大敗朝鮮的軍隊,訂立中江和會寧互市條約,規定每年朝鮮供給後金國米二千石,牛三百頭,並準備米一千石作為商品進行貿易。朝鮮自一五九二年(萬曆二十年)遭到日本豐臣秀吉的侵略,明朝曾經大舉出兵救援朝鮮,中國和朝鮮的關係也更密切,因之朝鮮方麵就把這次戰役稱為"丁卯虜亂",朝鮮是反對後金的。清太宗獲得勝利後,回軍攻打寧遠,但為袁崇煥部明軍所敗。明朝的將軍們,堅守著關外寧遠、錦州等城,因之清軍不得肆誌南侵。一六三一年(崇禎四年、天聰五年)滿洲趁著蒙古內部的分裂,出師西進,大破察哈爾林丹汗的軍隊,從此內蒙古就附屬於金國。一六三六年(崇禎九年)清太宗在國內八旗王公貴族和蒙古的擁戴下,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而把發跡地方的建州,改為滿洲,表示並未臣服過明朝;借此責問朝鮮為什麼不來朝賀"改元",為什麼還幫助明朝容納逃人?於是兩度出兵攻擊朝鮮,使朝鮮臣服於滿洲。但是朝鮮與明朝的友好是永遠存在著的,他們因而叫這次戰役是"丙子虜亂";並且一直到明朝亡國以後,他們的記載和所刻的書籍還稱明崇禎的年號,以示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