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農民軍進入北京(2)(1 / 1)

同時他們因為明朝政治不良,采用唐朝製度來改革明朝的官製,如改內閣為天佑殿,改翰林院為宏文院,六部為六政府,五軍都督府為五軍部。各地方行政的府、州、縣改為府尹、州牧、縣令。雖然是名義上的改變,而用意則在於整理行政機構。對明朝的官吏隻錄用四品以下的小官,三品以上的官和貴族們一概不用,其貪贓昭著的,發刑官責罰追逼。農民軍領袖李自成進城後他本人仍非常儉約,頭上戴著白氈帽,身上穿著藍布上馬衣,坐在殿上與牛金星等二十餘人,商討軍國大事,確實保存著農民樸素純摯的作風。又如裁減宦官,不得超過千人。這都是針對著明朝弊政而發的,確乎有其改進的作用。

按照上麵所敘述的情況,自成是有組織一個新的,比較能符合人民要求的政府的可能。在軍事方麵,農民軍仍保持著實力,足可以抵禦清軍的侵入而鞏固大順政權的。但為什麼從三月十九日到四月三十日,短短的四十多天,就會急遽地轉變,以至於非退出北京不可呢?就其具體的事實,分析起來,不外下列的三個原因:

第一是內部的分裂:李自成所領導的農民軍以迅雷閃電的行動,攻取北京,由於勝利的獲致,過於迅速順利,一部分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能提高警惕,以致被外界的惡勢力所腐蝕。這一派是以劉宗敏、牛金星為首的武人和文人中得勢當政派。他們進入北京後,掌握了政權,就認為"天下太平"無事了,於是盡情地享樂。首先占據明朝周皇親和田皇親華麗的住宅,奪取大量的財物,把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劫掠過去,朝朝飲宴,夜夜笙歌。長官如此,兵士也從而仿效,掠奪民家物品,誘惑良家婦女,軍紀鬆弛,失去了人民的信仰。另有一派比較清醒的人,像李岩、顧君恩等,他們對於劉宗敏、牛金星等腐化墮落的情況,向李自成提出意見,建議下列四項:

一、掃清大內(皇宮),請主上退居公廨,選定吉期,再議登極。

二、文官追贓,除死難歸降外,宜分三等:有貪汙者,發刑官嚴追,盡產入官;抗命不降者,刑官追贓既完,仍定其罪;其清廉者,免刑,聽其自輸助餉。

三、京師百姓熙熙皞皞,方成帝王之居,一切軍兵不宜借住民房,恐失民望。

四、吳鎮(吳三桂)興兵複仇,邊報甚急,不可不光孚民望,仍以大國封明太子,令其奉祀宗廟,並招撫吳鎮(吳三桂),許以侯爵,則一統之基可成,而幹戈之亂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