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農民軍進入北京
李自成既攻克西安,建立大順國後,於一六四四年(崇禎十七年)一二月間,率師東征,從陝西渡河而北,經過太原、大同、居庸關,除了把守寧武關的周遇吉抵抗一陣外,其餘各地,都望風歸順。自成所領導的農民軍,不但兵強馬盛,而且沿途得到各方麵人士的參加和支持,士氣高昂,行軍迅速,所以很快就深入明王朝的腹心地區,在這年三月直抵北京城下。
在政治方麵,李自成所領導的大順軍從西安出發後,就宣布他們的政策和宣傳的口號:"不殺人,不愛財,不奸淫,不搶掠,平買平賣,均富濟貧。"到處發出對敵人的檄文,列數明朝統治者的罪狀,說明農民起義是符合於人民要求的,因此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但由於曆史條件的局限,他們不能超越農民階級具有的保守性,所以在檄文裏有"朕躬臨恒冀,綏靖黔黎,(老百姓)凡百臣工,永保乃家"等改朝換代,重新樹立封建統治政權的口吻。這說明了如果沒有先進的階級領導,農民革命是不能獲到徹底勝利的,農民革命的結果,隻能出現一個新的封建王朝。
這時明朝統治者內部的情況,已陷於極度紛亂。明朝的閣臣李邦華主張遷都南京,崇禎帝不能實行,而且當時情形緊張也不可能實行。崇禎帝所倚仗的是吳三桂從寧遠撤退回來的援兵,但三桂懼怕農民軍徘徊不前。崇禎帝隻好派李建泰到保定督師迎擊農民軍,但一天走不到三四十裏路,四散奔逃,潰不成軍。加之宦官曹化淳所掌領的京營,都是些老弱殘兵,臨時捉拿壯丁補充,又肆行勒索,弄得雞犬不寧,更激起北京城內市民的憤怒,盼望農民軍早日到來。從陝西來的農民軍,得到這些有利的條件,所以不到兩三個月就勢如破竹地到達了北京,宦官曹化淳早在那裏開門迎降了,逼得崇禎帝逃不出城,就在煤山上吊死。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於一六四四年(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進入了北京城。
自成進城後,首先安定人心,革除明朝暴政,免除一切苛捐雜稅,出榜安民。大意是:"大師臨城,秋毫無犯,敢有擅掠民著,淩遲處死。"並召見鄉民,慰問民間疾苦,準備減輕農民負擔。在農民軍占領北京期間,始終沒有向人民征收田賦,以及苛捐雜稅,至於農民軍的軍餉,都是向富豪"追贓"得來的。所以當農民軍開入北京之初,城內外市民熙攘往來,各安生業,並無驚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