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農民大起義(9)(1 / 1)

一六四一至四二年(崇禎十三至十四年),獻忠率領起義軍由湖北西入四川,發動了主動的運動戰術,所謂"以走致敵",半年中從川東到川西,走遍了全蜀,追擊的官軍疲於奔命,潰不成軍,逼得明朝的主帥楊嗣昌,畏罪自殺。於是獻忠又率師東下,整隊前進,行軍紀律,非常嚴肅,"大軍所過,秋毫無犯,決不妄殺一人";所到之處,發出行軍禁約:"本府秉公奉法,號令森嚴,務期兵民守分相安,斷不虛假。"當他攻下襄陽和武昌之後,首先殺了惡貫滿盈的襄陽王和楚王,分散王府中的財物,救濟貧苦的老百姓;又把土豪劣紳們驅逐到長江邊上,投在江裏。當時湖北黃梅、麻城一帶的大地主都擁有成千的家丁和佃農,他們平日受著殘酷虐待和剝削,如在湖北麻城便以大鄉紳的家人湯誌為首,組織了"裏仁會";在農民軍到達後,就參加了起義隊伍。同時獻忠又解放了受舊禮教束縛的婦女們,編成了"婆子軍"。這時農民軍的聲勢十分浩大,東起安徽的廬江,南到廣西的全州(全縣),西及四川,全都望風響應。

一六四四年(崇禎十七年)正月張獻忠攻克成都,十一月改成都為"西京",定立製度,改革官製,國號"大西"改元大順。這時也正是清軍入關以後,滿洲貴族肅王豪格攻破西安,南下漢中的時候。同時四川方麵以曾英、王祥、楊展等為首的地主武裝集團,為了維護其本階級的利益,根本不顧國家和人民,就在重慶嘉定和貴州遵義,趁著清兵的進逼,助紂為虐地與農民軍展開劇烈戰爭。成都在三麵夾攻下,已成為被包圍的形勢。但張獻忠所領導的農民軍,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表現了農民軍英勇不屈的精神,與四周的敵人,整整地鏖戰了三個年頭。到一六四六年夏,張獻忠決心北上抗清,就退出了成都,北上順慶(南充),屯兵西充,準備與清軍作殊死的決戰。不幸為清軍所殺。張獻忠的餘部後來在李定國、劉文秀的領導下,英勇的堅持了永曆朝後期的抗清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