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抹不去的戰爭陰影(2)(3 / 3)

桌子顯然不夠用,不少學生站著上課,老師專門下發了自己製作的硬紙板,讓一些學生墊在腿上寫字。

學校有6個男教師。他們是從博城師專畢業後被政府分配來的。他們分別住在7個村莊,所以,上課時經常與學生們一道來。特別是教一班的桑迪(Sandy)老師,他知道今天有外國記者來拍攝照片,特意穿了一件淺藍色長袖襯衫和一條藏藍色褲子,像是要參加正規會議。他教授的一班多數都是五六歲大的孩子,學校規定,上課一律用英語,可這些孩子哪聽得懂英語。他們一會兒打鬧,一會兒又有人叫喊著要小便,老師就像個保姆,伺候了這個又要哄那個。但他非常有耐心,所以,孩子們對他也很親。而教二年級的加瓦(Jaward)老師卻不同,他幾乎沒有笑臉,手裏時常拿著一根小棍子,學生稍不聽話,他就用棍子在他們身上打一下。所以,淘氣的學生不敢隨便搗蛋。這個老師今天特意穿了一件花衣服,最有意思的是,他上著半截課,忽然從包裏掏出了一個鑲著金邊的墨鏡,還不時地從鏡片邊上用餘光看看我的反映,可能想在我的鏡頭麵前扮酷吧。

學校的校長40多歲,雖然不苟言笑,但是個極富有責任感的人。

校長對我說:“你能想象嗎,在這兒上學是免費的,卻招不上學生。”

“是不是因為學校離家遠,父母對孩子不放心?”我問他。

“不!因為每個學生必須自己出錢做一身校服,要花6000~8000利昂(相當於人民幣20多塊錢),不少家庭支付不起這筆錢。後來我們想出一個辦法,每天給來上學的孩子免費吃一頓午飯,不少家長覺得讓孩子來上學,可以解決家裏糧食不足的問題,所以,現在我們已經招收了近100個學生。至於校服嘛,隻好下一步再說吧。”

他接著對我說:“這場戰爭使我們倒退了10年。不過,國家對教育還是很重視的,全國的小學都是免費教育,可是,現在國家的經濟衰退,連教師的工資都發不出來。”

我看了一下,這所學校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班級越高的,學生越少,四年級有六七個學生,五年級隻有4個學生,可以說,不少孩子都是衝著這頓午飯來的,如果學校沒有這餐飯,又有多少家長肯讓孩子來上學呢。

學校每年放三次假,4月、7月至9月和12月。每逢此時,也是學生幫助家裏幹農活兒的時候。村裏的孩子們從小就承受著沉重的勞動,別看才八九歲的孩子,已經能幫家裏幹許多活兒了,比如,外出賣木炭,幫助大人做棕櫚油,照看弟妹,收割稻子等。對於我來學校采訪這樣的重大新聞,學校當然不會放過通知學生家長。聽摩西說,這麼做的意思是,讓家長們看看,已經有外國記者開始關注這個學校了,把孩子送來讀書,將來對他們大有好處。

來之前,我打聽了一下學生的人數,給每一個學生買了一支帶橡皮的鉛筆和教師用的粉筆。但到了學校後,發現他們缺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學校的五塊黑板,有兩塊已破裂得無法在上麵寫字。我同摩西商量了一下,決定留下一些錢,讓學校買兩塊新黑板。當摩西將錢交給校長時,他當即向在場的人宣布了這個好消息。之後,他們像感激救命恩人似的,趕緊派人從樹上摘下了椰子,為我削好,讓我喝椰子水。又讓人為我摘木瓜,還張羅著讓我帶上些菠蘿。其實,兩塊黑板的錢在北京還吃不了一頓像樣的飯,這兒卻成了全校的大事。我真希望自己能更多地幫助他們改善學校的條件,但這裏所有的村莊都是如此,經過戰爭的破壞,他們麵臨的問題實在太多了,糧食、水、廁所、醫療、教育、婦女……這絕不是哪個人能解決得了的。

他們當然比我更明白,知道我個人的能力有限,所以早就寫好了一封給中國駐塞拉利昂使館樊大使的信。我看了看,內容的意思是他們辦學如何艱難,請求中國政府幫助。鬧了半天,他們還藏了一把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