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煉金術士(3)(1 / 3)

丹尼斯·紮卡依爾

讀一個自以為聰明的傻瓜寫的自傳不僅可以啟發自己,也是件十分有趣的事。生活在16世紀的煉金術士丹尼斯·紮卡依爾就做過這樣的事,他將他追求點金石時的愚蠢行為和癡迷心理都記錄在一部自傳中,值得後人仔細研讀。1510年,他出生在吉耶納的一個古老的家族中。很小的時候家人就把他送到波爾瓦大學,專門有一位導師負責指導他的學業。但糟糕的是,他的導師醉心於追求長生不老藥,不久也把他的學生引進來了。在下麵對丹尼斯·紮卡依爾的敘述中,我們將用他自己的語氣來表達。他說:“我從家裏拿了200克朗作為我們的費用,但還沒到年底,隨著煉丹爐飄散的煙,我們所有的錢也一並耗盡了。就在這時,我的導師也死於實驗室的酷熱引起的高燒,這個煉丹爐他雖然很少,甚至從來沒動過,但它的熱度不次於威尼斯軍火庫的高溫。不幸的是,隨著他的去世,我父親借機把我的津貼減少了,隻給我足夠的生活費,而我要繼續做煉金實驗的那筆錢則沒再給我。”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我在25歲時回到家鄉,抵押了我的一部分財產,拿到了400克朗進行一次實驗。我從圖盧茲的一個意大利人那得知一個煉金實驗,據說他已經成功了,這筆錢正好可以用來做這個實驗。我雇了他,這樣我們可以一起查看實驗的結果。我嚐試著利用高溫蒸餾的辦法來提煉金子和銀子,但沒能成功。我從熔爐得到的金子比剛放進去時輕了一半,於是,我的400克朗很快就變成了230克朗。我給那個意大利人拿了20克朗,要求他趕緊去米蘭,找那個住在那兒的寫處方的作者問一些我們覺得很難懂的篇章。我在圖盧茲等了他一個冬天,盼望著他能回來,但是直到今天我也沒有等到他再次出現。”

“之後的那個夏天,城鎮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我不得不離開了那裏。但是,我並沒有放棄我的工作。後來我在卡奧斯(Kaos)住了6個月,還認識了一位老人。他被村民們稱為‘哲學家’,在鄉村,人們用這個稱呼來指那些比鄰居們知道得多一些的人們。我將收集的煉金處方拿給他看,還征求他的意見,他從裏麵挑出了10個或12個他認為不錯的。等瘟疫過去了,我又回到圖盧茲,繼續做點金石的實驗。我這樣操勞的結果卻是我的400克朗隻剩下170克朗了。”

“為了我的工作能繼續穩妥進行,就在1537年,我又認識了一位住在附近的神父。他和我一樣醉心於煉金術。他跟我說,他的一個朋友跟隨紅衣主教德阿馬尼亞克(Armagnac)去了羅馬,還從那座城市給他帶來一個能把鐵和銅煉成金子的新處方,但要200克朗才能得到。於是,我和這位神父各拿了一半錢,開始合作。我買來一桶上好的蓋萊克酒,從中提取出酒精,又仔細地蒸餾了好幾次後,用做我們實驗的酒精。然後,我們將提煉出來的大量酒精放進已鍛燒了一個月的4刻度刻度:量具和儀表等上麵所刻或畫的表示量值大小的記號和這些記號的總稱。——譯者注銀和1刻度金裏。接著,我們巧妙地把這混合物倒進一個角狀器皿,把另一個當做蒸餾瓶,又將所有的儀器都放到熔爐上以便產生凝結物。這個實驗連續做了1年,但在空閑時我們還做了很多別的小實驗來自娛。這些小實驗跟我們的大工程相似,讓我們從中受益匪淺。”

“一整年過去了,也沒有任何變化。事實上,我們就是等到酒精凝結也不會有什麼變化。我們放一點金石粉在熔化的金屬上,再把它們放進已經加熱的水銀中,但是這根本沒有用。看看我們沮喪的樣子就知道了,尤其是那個神父,他曾經還當著修道院所有修士的麵吹噓說,要是他們能把立在修道院回廊角落的水泵搬過來,他能將它變成金子!我們並沒有就此放棄,我又把父親的土地當了400克朗,發誓不惜犧牲所有財產也要再次探索出這一秘密,那位神父也出了同樣一筆錢。我得知巴黎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煉金術士後,就帶著800克朗去了那裏。我發誓就是花掉所有的錢也要找到點金石,否則我決不從這座城市離開。在我所有的親戚和朋友心中,我應該做一名卓越的律師,所以我的這次出行大大地觸怒了他們。他們隻是焦急地盼望著我能在法律界站穩腳跟。為了能偷偷地做實驗,最後我謊稱那就是我的目標。”

“15天的旅行過後,在1539年1月9日這天我到達了巴黎。在第一個月,我幾乎什麼也沒做。但是當我開始和那些煉金愛好者交往以及參觀熔爐製造者的實驗室時,就結交了100多個有經驗的煉金術士。他們每個人的理論和工作方式都各有不同,其中有些人鍾情於黏接處理,另一些人卻尋找萬能溶劑,一些人還大肆誇耀剛玉精粉的極大功效。有些人嚐試著在別的金屬中提取出水銀,然後再將它凝固。為了使大家互相了解彼此的進程,我們約好每天晚上在某個地方聚集在一起,報告各自的進展。至於見麵的地點,有時我們選在某個人的家裏,有時就在另一個人家的閣樓裏。我們的會麵時間不僅在工作日,還有星期日以及教堂重大節日的時候。‘啊,’有人說,‘如果我有錢重新開始這個實驗,我一定會成功的!’‘是的,’另一個人就會說,‘要是我的熔爐沒有破裂的話,我早就成功了。’然後第三個人又歎息說:‘要是我有一個足夠堅固的圓銅器皿,我就能把水銀與銀子化合。’他們很多人都為自己的失敗找到了借口,但是我根本不想聽這些,我也不想在他們身上花掉我身上所有的錢,因為我已經被這種承諾騙過無數次了。”

“最後,有一個希臘人毛遂自薦,我接受了他,和他一起研究了很久用朱砂做成的釘子,但一無所獲。我又認識了一位剛到巴黎的外國紳士,而且經常陪他去金匠店賣他所謂的實驗造出的金塊、銀塊。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跟他形影不離,巴望著能從他那得知這個秘密。他一直都不肯告訴我,但最後他看在我如此誠懇地請求的麵子上告訴了我,但我發現那就是個巧妙的詭計罷了。我在給留在圖盧茲的那個神父朋友寫信時告訴了他我在這裏的全部經曆,還告訴他那位紳士自稱能將鉛煉成黃金的詭計。神父仍然幻想著我最後能成功,就建議我既然已經在這裏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始,那就在巴黎再繼續停留1年。我在巴黎一直停留了3年,但是就算盡了最大努力也和別處一樣沒有任何收獲。”

“當所有的錢都要被我花掉的時候,神父給我寫信說要我馬上放下一切事情返回圖盧茲見他。然後我就回去了。回去後才知道,原來是納瓦拉國王(亨利四世的祖父)給他寫了一封信。這位國王對煉金術也很感興趣,而且有很大的好奇心。他給神父寫信說,要我去波城拜訪他,要是我把從那位外國紳士那裏得來的秘密告訴他,他就給我們4000克朗。神父被這4000克朗誘惑住了,在我安全地踏上了去波城的行程之前,這件事一直讓使我寢食難安。在1542年5月,我終於到了那裏。我拿著手裏的處方盡力地工作著,最終成功了。國王對我的工作非常滿意,我也得到了預期的獎賞。當初,很多宮廷官員都熱切地希望我能來,但是現在盡管國王還希望我繼續幹下去,可他們卻想盡辦法地阻撓這件事。他便滿口感謝地把我打發走了,還說要是他的王國中有一些我看上的東西——像沒收的產品或跟這相似的東西——他會很高興的。我想,就是我在這等很久也不會得到這些,與其這樣,還不如回到我的神父朋友那裏。”

“我得知有一位精通自然、哲學各方麵的修士居住在波城和圖盧茲之間的路上。因此,我就在回去後拜訪了他。他歎息地對我說,那些都是詭辯,是虛假的,還熱情地建議我說不要在這種實驗上浪費時間了。他建議我去讀一些古代哲學家的好書,我不僅可以從中發現煉金術的實質,而且還能知道確切的操作程序。我采納了這個明智的建議,但在這麼做之前,我要回到圖盧茲神父那裏,將我們共有的一張800克朗的賬單給了他。同時,還把納瓦拉國王給我的獎賞跟他平分了。然而,我所講述的、我們首次分開之後我所經曆的事情他聽後顯得不太滿意,那麼當我決心放棄尋找點金石時,他就更為困惑了。他堅持認為我應該是個煉金術大師。我們的800克朗很快就花得隻剩下176克朗了。我離開神父,回到家裏,決心將所有古代哲學家的書籍都讀完後再去巴黎。”

“就在1546年,我在諸聖日的第二天到了巴黎,又花費了一年的時間來研究著名作家的作品,這裏麵有特雷森(Tresson)的《哲學》、珍·德·米揚(Jane DE m Yang)的《自然對遊曆煉金術士的啟示》,還有一些其他著作。但是,因為沒有正確的指導原則,我不知該怎麼開始。”

“最後,我從寂靜的書齋中走出來,不是去找以前的熟人、煉金術士還有江湖騙子,而是去拜訪那些真正的哲學家。但是,從他們那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操作,這讓我更加困惑了。即使如此,我也帶著某種狂熱的衝動或靈感的啟示開始埋頭於雷蒙德·路利(Raymond RuiLi)和阿諾德·德·維爾納夫(Arnold DE Villeneuve)的著作。又花了一年的時間閱讀和思考這些書籍,之後我終於決定要做什麼了。但是,我要做的這些事情不得不讓我抵押了大部分繼承的遺產,直到1549年的大齋節這一切才算完事,隨後我開始著手我的工作。我準備好了一切必需品,打算在複活節後開始行動。但是,我的朋友們一直對我存有疑慮和反對。有人問我,‘你在這些蠢事上已經浪費了這麼多錢,你還想幹什麼?’另一個人就說:‘要是你耗費的錢僅僅是這麼多木炭,那麼你應該早點打消自己是個鑄造假幣大師的懷疑。’還有一個人建議:‘既然你已經是一名法學博士了,那麼就該在地方行政長官管轄區買一處房子。’我被親戚們的話深深地激怒了,但他們不為所動,還威脅說要是我頑固不化,繼續出醜的話,他們就讓警察把我家裏的裝置、熔爐都摔成碎片。雖然我被這些連續的騷擾折磨得要死,但是我始終全神貫注,每天都勇敢地堅持著我的實驗,我從工作和實驗的過程中找到了慰藉。就在這時,一場可怕的瘟疫在巴黎爆發了,人們因此暫時斷絕了交往,我也終於可以清靜地工作了。很快,3種顏色的相繼出現使我感到很滿意,那些哲學家的論述中提到過,這預示著我的工作即將圓滿成功。我發現這3種顏色非常明顯、一個接一個地出現。於是,就在第二天,那是1550年的複活節星期日,我進行了一次重大的實驗。我將一些普通的水銀小熔爐裏加熱,結果不到1小時它們就變成了純金。你可以想象那時我有多興奮,但是我小心地沒有張揚出去。我感謝上帝能給我這樣的恩賜,還祈禱說作為回報我要增進他賜予的榮耀,希望隻有我能操作這一切。”

“因為我們約定好要互相交流彼此的發現,於是我在第二天就啟程去圖盧茲找神父。在返回的途中,我去拜訪那位給我明智建議的修士,卻難過地發現他們兩個都已經去世了。在這之後我並沒有回家,又去了另外一個地方,去等一位幫我看管地產的親戚。為了償還過去的債務,我讓他將我所有搬得動的和搬不動的財產都賣掉,然後將剩下的所有東西都給我的親戚們分了,這些東西他們可能有需要,這樣他們也可以分享我的好運氣。鄰居們在有關我突然歸隱的事情上眾說紛紜,一個最聰明的人認為,我因為瘋狂迷戀煉金術使得自己破產、淪落,我最後隻能將僅剩的一點財產賣掉,然後去很遠的國家遮羞度日。”

“我的親戚告訴我,他把我交給他的事處理完之後,會在7月1日來同我會合。他會我一起走,去尋找一塊自由的地方。我們先是到了瑞士洛桑洛桑(Lausanne):地名,為瑞士西南部城市,也是瑞士沃州(Vaud)的首府,是瑞士第二大講法語的城市。——譯者注。在那裏度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們決定剩下的人生將要在德國一些著名的城市平淡地度過。”

講到這,對於丹尼斯·紮卡依爾的自傳就結束了。但是,他自傳的結尾沒有開頭那麼清晰明了,這就讓世人開始懷疑他自稱發現點金石的真正動機。可能他歸隱的真正原因就像那位最聰明的人所說的:事實上很可能他已經一無所有,為了遮羞跑到國外過日子去了。其他有關他生平的故事我們就不清楚了,而且他的真實姓名人們一直都不知道。他寫了一本叫《真正的金屬自然哲學》的書,是有關煉金術方麵的。

約翰·迪博士和愛德華·凱利

約翰·迪(JohnDay)和愛德華·凱利應該放在一起來介紹,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都在為共同的追求而相互合作,而且二人在一起經曆了很多人世的沉浮、榮辱。大體上看,迪很出色,以他這樣的能力,要是他生活在一個愚蠢與迷信不太盛行的時代,那麼他死後的聲譽會流芳百世。1527年,他出生在倫敦,很小的時候就十分熱愛學習。他在15歲時就被送進劍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位於英格蘭的劍橋鎮,是英國也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之一。英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作家、政治家都來自於這所大學。——譯者注。他特別愛讀書,一天中有18個小時都在看書。剩下的6個小時,他用4個小時來睡覺,兩個小時吃飯。他的健康並沒有因為這樣高強度的學習而損害,而且他因此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學者。但是很不幸,由於他開始醉心於沒有好處的神秘學幻想,導致他放棄了數學和真正哲學的研究。劍橋領導在得知他學習煉金術、占星術、魔術後感到不悅。當時有關他從事巫術的謠言很多,因此他要是繼續停留在英國就會很危險,為了逃避迫害,他最後不得不退到盧威大學。他在那裏找到了很多誌趣相投的人。因為科尼利厄斯·阿格裏帕曾經同他們一起生活過,所以他們都認識他。而迪對這位煉金神秘學大師的離奇經曆有著很大興趣。在同他們交談時,他從他們那裏受到很大的鼓勵,要繼續追尋點金石。因此,他的全部思維很快就被這些占據了。

他並沒有在歐洲大陸待多久,就在1551年,也就是他24歲的時候,他又回到了英國。在他的朋友約翰·切克(JohnCheke)爵士的幫助下,他受到了國王愛德華六世的盛情款待,還得到了100克朗年金的賞賜(至於原因很難查詢)。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每天為人占卜、算命(指出凶吉的日子),在倫敦過著占卜術士的生活。但他卻在瑪麗女王瑪麗女王: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姐姐,亨利八世的長女,人稱“血腥瑪麗”。1553—1558年在位。——譯者注統治時期遇到了麻煩:人們懷疑他傳播歪門邪說,還指控他施展魔法謀害瑪麗女王的性命。因為第二條指控他被審判,但最終無罪釋放。可是,他卻由於第一條指控被投進監獄,隻能任憑仁慈的保納主教處置。在史密斯菲爾德的火刑場上他得以逃生,後來他又將那些盲從宗教的人們說服了,並使得他們相信他的做法是正統而且無可指責的,並在1555年獲得了自由。

伊麗莎白女王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在她當政的45年期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文學璀璨輝煌,軍事上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譯者注繼位後,他的境遇出現好轉。他在伍德斯托克(Woodstock)休假時,他的仆人問他瑪麗女王去世的時間,很顯然這就是他第一次出庭受審的嚴重指控。這時候,他們公然向他詢問他的女主人的命運。女王自己還派著名的萊斯特伯爵——羅伯特·達德利(Robert Dudley),來他這問她加冕的吉日。他就這樣被恩寵,以至過了幾年,伊麗莎白親自來毛特萊克他的住處拜訪他,參觀他的古玩館,甚至在他生病的時候派禦醫給他治病。

他以占星術維生,所以總是在孜孜不倦地練習,但他的心思卻在煉金術上。他的全部頭腦幾乎日日夜夜被點金石和長生不老藥占據著。曾經他將《塔木德經》《塔木德經》:公元1世紀到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將猶太人恢複獨立的願望粉碎。於是,猶太人的目光就轉向了傳統律法的研究和編纂之上。猶太人的生活受到《聖經》,特別是《摩西五經》的嚴格約束。對於《聖經》不能直接給予解答的問題,曆代拉比就會按照《聖經》的精神進行處理和裁斷。公元2世紀初編纂的律法集《密什那》,如果它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由拉比們進行討論。拉比們則會將一些判例﹑見解和言行記錄在《密上帝那》上麵,最後就形成了《塔木德經》。——譯者注的秘密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堅信自己從那古籍中得到啟示,可以和精靈、天使對話,還可以從他們那裏得知宇宙的所有秘密。在德國旅行的時候,他可能是遇到了一些玫瑰十字會會員,而且他們的觀點不謀而合。在他看來,他可以用點金石任意控製這些神靈。他的思維因為持續思考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不正常了,最後他被自己說服,相信一位天使現身在他眼前,並向他承諾成為他的終生朋友和伴侶。他說,就在1582年11月的一天,正當他狂熱地祈禱時,突然有一團耀眼的光芒從他博物館向西的窗戶裏湧現出來,那位躊躇滿誌的天使長烏列在這團光耀之間矗立著。他因敬畏和震驚而說不出話來,但天使卻仁慈地對他笑著,還將一個凸麵水晶球送給了他,說無論什麼時候,如果他想同其他天體上的生物對話,他隻要全神貫注地盯著水晶球,他們就會在水晶球裏出現,來告訴他全部有關未來的秘密。天使說完就不見了。迪在使用水晶球的過程中發現:一個人必須將全部器官集中注意到水晶球上,不然那些神靈肯定不會出現。他還發現他和天使們的對話再也無法回想起來了,這讓他打算把這個秘密告訴另一個人。這樣一來,當這個人和精靈對話時,迪就可以隱蔽在一旁將他們的啟示記錄下來。

當時,有個叫愛德華·凱利的人成為他的助手來幫助他。凱利也跟他一樣,十分癡迷點金石。但有一點兩個人卻不同:事實上,迪不像個江湖騙子,更像是個空想家,而凱利卻不是空想家,而是個純粹的江湖騙子。他在早年當秘書時因偽造罪不幸被割掉了雙耳。這對於一個人來說是相當具有侮辱性的傷害,更不要說是一位哲學家了,那簡直是毀滅性的災難。從此之後,凱利為了使輿論最低限度地影響他的聲譽,就將一頂黑色的無簷便帽戴在頭上。他的頭被帽子緊緊地包住,他的雙頰也被遮住了,這不隻掩飾了他的傷殘,而且他的儀容也因此顯得嚴肅、睿智。他如此謹慎地掩飾,就連和他一起生活了多年的迪也從來沒發現過。他這個品質說明了為了自己的私利,凱利可以不擇手段地欺詐,或者為了同一追求而助長他主人的妄想。迪剛告訴他偉大的烏利來過了,他就馬上狂熱地表示相信,這使得迪非常高興。從此,他開始從事水晶球研究。就在1581年12月2日,神靈終於現身了,還同凱利進行了一次不同尋常的交談,迪做了記錄。讀者若是對那些胡言亂語感到好奇的話,可以去查看保存在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叫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麵的大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譯者注的由哈利父子搜集的文稿和圖書。在1659年麥力克·卡佐邦博士將後來的谘詢談話以對開卷本的形式出版,名為《真實揭露約翰·迪博士和一些神靈的談話內容,如獲成功,世上大部分國家的命運將會徹底改變》。

這些神奇的對話很快就傳遍了英國,甚至傳到了歐洲大陸。就在這時,迪聲稱他已經掌握了長生不老藥的秘訣。他說,他是在薩默塞特郡格拉斯頓修道院的廢墟中發現它的。那些不太出名的占卜術士就從各處來到毛特萊克找他算命,人們都喜歡拜訪他,他們希望能看到一位自稱永不會死去的人。大體上看,他的生意很興旺,利潤也很多,但是由於他將大量金錢用在了買藥品和金屬上,打算用某種特殊的過程煉出金子,所以他從來沒富有過。

大概就在這時候,西拉第茲的巴拉第伯爵艾爾伯特·拉斯基(Albert Laski),這位富有的波蘭貴族來到英國。他說自己此行來英國的主要目的就是參觀伊麗莎白女皇的宮廷——他遠在波蘭時聽說過它宏偉、豪華的威名。伊麗莎白盛情招待了這位諂媚的陌生人,還派她的寵臣萊斯特帶他參觀英國所有的名勝。他將倫敦和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所有的古玩店都參觀了一遍,然後從那裏去牛津、劍橋和那些因他們的著作而光耀了自己出生地的偉大學者們談話。但是,他因為沒有在這群人中找到迪博士而感到非常失望。他對萊斯特伯爵說,要是他早知道迪不在牛津,他肯定不會去那兒的。後來,伯爵向他保證等回到倫敦後,就會把他介紹給這位偉大的煉金術士,這位波蘭人才滿意。過了幾天後,迪博士與伯爵和拉斯基在宮廷前廳一起等待女皇殿下的接見,並被引見給那個波蘭人。在進行了一場有意思的交談後,這位陌生人請求去毛特萊克煉金術士家裏進餐。迪要是以適合他們身份的宴席來款待拉斯基伯爵和他的隨從們,他就不得不將他的鍍金餐具典當了,才能湊上足夠的錢,所以他有些為難地答應帶著他們回家。事後考慮再三,他派人將一封急件送去萊斯特伯爵那,坦陳了他的窘迫境遇,還請求他將這件事稟告給女皇殿下。伊麗莎白聽說了這件事,馬上派人送去20英鎊作為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