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十字軍東征(3)(1 / 3)

《聖戰》reference_book_ids\":[726748051646133355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三次東征無功而返

法令出台後,兩位國王一起行軍前往裏昂,他們約定到梅賽納彙合後兵分兩路。菲力普翻過阿爾卑斯山,在熱那亞乘上船,安全到達了彙合地點。理查德則是在馬賽乘船抵達梅賽納的。由於理查德性格莽撞,因此路上事端不斷。盡管他手下的隨從在打仗時表現得和他一樣勇敢,但有時也和他一樣愚昧,他們在路上製造了不少麻煩。他們到梅賽納後,在向西西裏人購買生活必需品的過程中,西西裏人漫天要價,理查德的士兵在提出抗議無果後,就和西西裏人吵了起來,後來還打了架。

因為打了架,士兵們最終沒從西西裏人那裏買到東西,於是士兵們就洗劫了西西裏人。洗劫讓雙方的矛盾演變成了衝突,理查德的一名愛將萊布蘭還在一次衝突中丟了性命。衝突發生後,附近的農民從四麵八方趕來協助城裏的西西裏人,戰爭進一步升級。因為痛失愛將,加之有人來報“西西裏王坦可裏德親自帶領部隊向十字軍開戰”,因此,理查德異常憤怒,手持長劍親自帶領自己最勇敢的士兵加入了戰爭,並橫掃整個戰場,擊退了西西裏人。

獲勝後的理查德還親手扯下了西西裏旗幟,換上了自己的旗幟。這一行為極大地刺激了法王。在法王看來,理查德東征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到東方重建一個基督教王國,他還想征服別的國家,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法王很是憤怒,但他卻沒表現出來,而是通過自己的影響,努力平息英格蘭人和西西裏人的爭端,然後乘船去阿克爾。這場戰爭讓法王不敢再信任盟友。

而理查德方麵,在接下來的幾周裏,他與西西裏人之間已不再爭吵了,還過起了安逸、奢華的日子。這種按兵不動的做法與理查德的一貫做法大相徑庭。在平靜和快樂的生活中,理查德似乎忘記了自己東征的目的,也忽略了這種無所事事的安逸生活會給整個軍隊帶來什麼樣的不良影響,但士兵們後來的迷信行為喚起了理查德的責任感。一位名叫約奇姆的士兵激動地手執長劍,穿過營地,他長長的頭發狂野地在肩頭亂舞。他整夜整夜地大聲號叫著說,如果他們再不立即出發,瘟疫、饑荒和其他災難將降臨到他們頭上。其他士兵也說,連續幾個晚上都看到一顆彗星在天空劃過,流星也一顆顆劃破蒼穹,他們認為這是上天對他們延誤時間所降臨的處罰。理查德這才清醒過來,他為自己近期的疏忽大意進行祈禱後,也重新起航,向阿克爾挺進。

前進的途中,雖然一場風暴吹散了他的艦隊,但理查德最終還是帶著他的主力部隊安全地抵達了羅德島。也是到了這裏理查德才得知自己的三艘船隻在塞浦路斯布滿礁石的海灘上擱淺了,這三艘不幸的船隻在島上遭到了搶劫。搶劫行為是島上的統治者伊薩克·科姆內紐斯放縱自己的人幹的,島上的人還拒絕為他的未婚妻白蘭加莉亞提供住處,他的姐姐所乘坐的船隻則被風暴吹到了利米索港。怒火滿腔的理查德立即召集全部船隻返航去利米索。對理查德的冒犯,伊薩克拒絕道歉,而且也不做任何解釋。理查德怎麼受得了這樣的待遇!他登陸後,將伊薩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並將整個塞浦路斯國全部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命令該國所有的人都必須向十字軍繳稅。

耶路撒冷王蓋伊早就召集了慈善團、聖殿騎士團等全部勇敢的騎士包圍了阿克爾,“獅心王”理查德一到阿克爾就發現歐洲騎士的精銳部隊已經在那裏等他。由於阿克爾城內駐紮著薩拉丁的軍隊,數量眾多且紀律嚴明,基督徒們一直找不到攻克的辦法。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裏,什麼辦法都試過了,卻始終沒有效果,雙方也曾在開闊的地方進行過多輪較量,但總是僵持不下。蓋伊很後悔自己在沒有得到歐洲支援的情況下就選擇攻打這個堅固的堡壘,他甚至有些絕望。因此,對於法王菲力普的到來,他非常高興;理查德率軍到達的消息傳來時,他更是難以抑製內心的喜悅。他渴望理查德到來之後能夠對敵軍城池進行一次徹底的最後攻擊。因此,當英格蘭艦隊到達敘利亞海岸時,整個基督徒營地的歡呼聲幾乎響徹雲霄。理查德率軍登陸後,歡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甚至在薩拉丁駐軍所在地的南邊山嶺上也能聽得清清楚楚。

歐亞雄獅之戰

這次東征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基督徒和穆斯林都不再將對方看成是不共戴天的敵人,也不再認為對方就是野蠻人。雙方互相欽佩對方的英勇善戰,寬宏大量,甚至還達成了一項停火協議——停火時相互要以禮相待。穆斯林的武士們對基督徒的騎士們不僅禮貌有加,甚至還為“這些優秀的人才不是穆斯林武士”感到遺憾。基督徒們也慨歎“如此慷慨、英勇的人信仰的為何不是基督教呀”。但衝突一旦開始,雙方的士兵又都將這些美好想法拋到九霄雲外,全力投入戰爭的殊死搏鬥之中。

梅賽納事件後,菲力普也對理查德產生了戒心,兩位國王都不願意與對方一起行動。法王不願意和理查德一起攻打阿克爾,因此就單獨行動,沒想到卻被打了回來。理查德也試了一次,結果也一樣。菲力普見這一行動沒能勝過理查德,就另外想了一個辦法——誘惑英國士兵加入他的隊伍。他說,任何一位願意背棄英國旗幟、投到法王手下的騎士,每人每月可以領到3塊金幣。理查德不甘示弱,給法國騎士端出了一塊更誘人的蛋糕——保證給那些願為英王效力的法國騎士每人每月4塊金幣。兩位國王把精力浪費在了這種無謂的爭執上,直接損害了軍隊嚴明的紀律和辦事的效率。

不過,聯軍還是取得了一定成績:因為這兩支大軍的出現,讓阿克爾城中根本就沒法從外界獲得給養,城中的人口由於饑荒而銳減。薩拉丁不願意冒險去營救,他隻盼著十字軍發生內訌,力量隨之削弱,然後再一舉挺進,將對方輕鬆殲滅。要是他能看到阿克爾城中慘不忍睹的情景的話,他或許會改變他的計劃。但他的軍隊和阿克爾城之間的聯係卻被十字軍切斷了,他不可能知道城中極度困苦的狀況。當他得知城中的困境時,為時已晚。

一段短暫的停火之後,阿克爾城投降了,但由於投降的條件十分苛刻(由於城中的十字架被耶路撒冷的穆斯林拿走,土耳其人應該重建這些十字架;土耳其人應賠償20萬個金幣;阿克爾城中囚禁的所有基督徒應被釋放;薩拉丁軍中的基督徒俘虜也應放還。總數為200名騎士和1000名士兵。薩拉丁這位東方的王公哪裏儲備有這麼多的木頭來重修十字架,他也不願這麼做),因此薩拉丁並未批準。薩拉丁很清楚,一旦在城中重新建立十字架,敵人的氣焰會更加高漲。因此,薩拉丁不僅拒絕交出木材,而且其他的條件也一律不接受。於是,盛怒之下的理查德殘忍地下令,將所有的撒拉遜戰俘都處死。

占領這座城後,新的紛爭又出現了,十字軍的領導們又開始為各自的利益爭搶。未和別人商議的奧地利大公擅自在阿克爾城的一座塔上豎起了自己的旗子。理查德發現後,當即親自給扯了下來踩在腳下。對此,菲力普雖然不同情奧地利大公,但他不滿於理查德的處理措施,兩個國王之間的裂隙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為了爭奪耶路撒冷的王位,蓋伊和蒙特弗拉的康拉德也開始了愚蠢的紛爭。在這樣的環境中,下級騎士很快也沾染上了首領們的忌妒、猜疑、惡意中傷等不良習氣。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利益爭奪戰中,法王突然宣布想返回他的國家。理查德得知後,非常惱火,他氣惱地說:“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他都不能背棄這項未竟事業,否則他和所有的法國人都該永遠感到恥辱!”但菲力普卻不予理會,馬上就動身離開了。而他選擇離開一方麵是因為不適應東方的環境,他的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另一方麵是他想在東征中起支配作用,但他的勢力卻不如理查德,因此他寧願無功而返,也不肯仰人鼻息。菲力普返回法國的時候,幾乎帶走了全部的士兵,隻留下勃艮第地區的一小支部隊。菲力普的離開讓理查德難過得好像失去了一隻有力的臂膀。而在此之前,理查德雖然遇到過很多競爭對手,但他從未予以過重視。

菲力普離開後,理查德在教堂裏重建了十字架,重新加固了阿克爾城。在留下一支部隊保護阿克爾後,他就順著海岸向阿斯卡隆進軍了。而此時的薩拉丁已經處於警戒狀態,他派出輕騎兵追打理查德軍隊的尾部。由於低估了菲力普離開後十字軍的戰鬥力,兩支軍隊在阿佐圖斯附近相遇後,薩拉丁決定與十字軍決一死戰。一場激烈的交火後,薩拉丁戰敗,率領自己的部隊落荒而逃。對於十字軍而言,通向耶路撒冷的大道也至此被徹底打通了。

再次勝利之後,十字軍中也再次出現了內訌。其他首領們由於忌妒理查德的勇猛和影響,經常違抗他的命令。整個軍隊也不再向耶路撒冷甚至阿斯卡隆進軍,而是違背了原來的計劃,前往雅法,並且疏忽懈怠,直到薩拉丁組織了另一次戰鬥來打擊他們。軍中的內訌也直接影響了理查德再創佳績。

十字軍的很多時間都被花在了毫無意義的仇視以及討價還價之上。理查德想要奪回耶路撒冷,但一身英勇的他在重重困難麵前卻無計可施。不過,這樣的結局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因為很多高尚的人本可以滿腔熱忱地與他合作,但他身上的那種自負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很多仁人誌士都疏遠他。最終,大家同意向聖城進軍,但大軍前進得十分緩慢,很不順利,士兵們滿腹牢騷,首領們也不時打退堂鼓。薩拉丁方麵則早就派人沿途填住了所有的水井和池塘,而十字軍中的士兵又沒有足夠的毅力在困苦中勇往直前。由於天氣又幹又熱,路上還找不到水,因此到了伯利恒時,軍心已經完全動搖了,首領們開始討論是進軍還是撤退。最終他們選擇了立即撤退。據說,理查德在撤退前被領到一座山上,他在那裏能看到耶路撒冷林立的尖塔。理查德在那座山上用盾牌掩麵,大聲啜泣,他對自己不能解救一座近在眼前的城市倍感遺憾。

撤軍中,十字軍分成了兩支,人數較少的一支退到雅法,人數多的一支則由理查德和勃艮第大公率領返回阿克爾。在理查德準備好即將返回歐洲時,卻傳來了“雅法被薩拉丁包圍”的消息。信使還說,如果不立刻前往救援,整座城會有淪陷的危險。但當時在勃艮第領導下的法國兵已經厭倦了戰爭,不願意去援救困在雅法的兄弟部隊,為此,理查德十分生氣,同時也為他們的懦弱感到羞恥。理查德隻有自己召集英國士兵前往救援,及時解救了雅法。據說那些撒拉遜人其實是被“獅心王”嚇跑的,因為“獅心王”的威名他們早有耳聞,所以一聽說他來了就趕緊逃跑。

當理查德勝利後要求締結和平條約時,薩拉丁很快答應了,因為他非常欽佩理查德的英勇。雙方在和平條約商定停戰三年零八個月,這期間,基督徒朝聖者不用繳任何稅,可以自由地拜謁耶路撒冷,十字軍可以占領雅法和泰爾兩座城池。薩拉丁非常熱情地邀請基督徒們參觀耶路撒冷,很多首領趁機在這塊聖地大飽眼福。一些人還在高貴的異教徒薩拉丁自己的宮殿裏玩了幾天,回來時還對其讚不絕口。

雖然理查德和薩拉丁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他們二人卻從未見過麵。不過,這並不妨礙兩人之間的互相欣賞,他們都很欽佩對方的神勇和高尚。由於互存敬意,雙方製訂的條約沒有一條苛刻條件,非常簡單。由於有消息傳來“國內有人密謀推翻他的王位”,因此理查德不敢耽擱自己的行程,決定馬上回去平息叛亂。但是在返回的途中,路過奧地利時,他卻被囚禁了,不過最終被贖回。就這樣,十字軍的第三次東征結束了。這一次雖然沒有像前兩次那樣草菅人命,但也一樣是無功而返。

第四次東征和第五次東征結果截然不同

公眾熊熊燃燒的激情好似被潑了冷水,當權者們和教皇們使盡渾身解數也很難再次將它全部點燃。最終,好似即將點完的蠟燭一樣,經過一段搖曳不定之後,在最後時刻又明亮地跳躍了一下,而後就永遠熄滅了。

第四次東征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好像和公眾毫無關係一樣。與理查德簽訂停火協定到期一年後,薩拉丁死了,他統治下的廣闊帝國也分崩離析,成為眾多小國家。他的兄弟謝夫·艾丁(又被稱為薩法丁)統治了敘利亞,他的兒子們對此十分不滿,於是不斷對薩法丁進行騷擾。消息傳到歐洲,教皇謝萊斯丁三世認為東征的好機會來了,不過歐洲的所有國家都反映冷淡,不僅公眾毫無熱情,就連帝王們也沒有表現出半點激情。相反地,他們更願意把精力花在處理國內的事務上。整個歐洲隻有德國皇帝亨利讚成第四次東征。在亨利的支持下,巴伐利亞公爵和薩克遜公爵帶領大軍趕往巴勒斯坦。

到了之後,他們卻發現當地的基督徒並不歡迎他們。因為在薩拉丁溫和的統治下,當地人已經開始休養生息,十字軍的突然到來讓他們感到自己安寧的生活受到了侵擾。這支德國軍隊被他們當做是愛管閑事的冒失鬼,因此在後來和薩法丁的戰役中,他們完全不支持十字軍。這次東征不僅激怒了撒拉遜人,而且還使得撒拉遜人仇視朱迪城的基督徒,丟掉了堅固的城池雅法,並使自己出發時人數的十分之九客死他鄉。第四次東征的後果比上一次更具有災難性。

不過,第五次東征的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不僅席卷了君士坦丁堡,而且還將法蘭西王朝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方帝國。這樣的結果是連當初的計劃者也沒有想到的。十字軍東征要達到的目的是“竭盡全力維護羅馬教皇的支配地位”,後世的教皇們不管在別的觀點上與前任有多麼不同,他們都異口同聲地同意這一點。歐洲的王公貴族們隻要能夠被他們說服到敘利亞去衝鋒陷陣或者是以身殉教,他們在本國人民心目中的支配地位就能得到進一步鞏固。出於這樣的目的,他們從不要求十字軍打勝仗,也不管時間是否選擇正確,不管軍餉、士兵是否夠用。

要是當初教皇英諾森三世能夠說服英法兩國那些頑固的貴族大臣們順從他的意誌的話,他一定會感到自豪。但約翰和菲力普以前都冒犯過教會,而且都處於教會的禁令之下,同時二人還都事務纏身,都忙著在國內進行重要的改革。當時的菲力普正在授予子民豁免權,約翰也不得不進行同樣的改革。因此,教皇的使者多次勸說均是無功而返。野心勃勃、魄力非凡的高級教士、紐伊利主教福爾克以他雄辯的口才最終說服了貴族階層,而且還通過他們點燃了更多人的激情。福爾克(Fullkrug)是一位難得的奇才,羅馬教廷一發現他,就請他四處去鼓動大家參加東征。

福爾克所到之處幾乎沒有對東征不感興趣的人,幸運之神對福爾克也很青睞,他非常輕易地抓到了一次絕佳的機會:當時香巴尼公爵西奧保德要舉辦一次盛大的馬上比武大會,邀請了很多貴族參加。比武時,不僅有2000多名騎士和他們的隨從到場,很多觀眾也會出現在這場盛會上。福爾克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時機,因此他親自來到了現場,用非常有感染力的言語發表了演講,滿懷激情地號召大家報名參加新的東征。年輕氣盛而又容易衝動的香巴尼公爵聽到他的演講後,雙手接過了十字架。香巴尼公爵的行動很快感染了在場的人,布魯瓦公爵查爾斯也效仿接過了十字架。很快,出場的全部2000多名騎士中,除了150名外都報了名。公眾東征的熱情再次爆發,弗蘭德斯伯爵、巴爾伯爵、勃艮第公爵、蒙特弗拉侯爵等也都帶著自己的所有臣仆加入了東征軍的隊伍。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裏,在人們麵前就出現了一支準備進軍巴勒斯坦的龐大軍隊了。

考慮到越境行軍十分危險,因此東征軍努力同部分意大利城邦訂立了和約——用對方的船隻過境。威尼斯年邁的總督丹多洛還願意將自己共和國的大帆船提供給他們使用。但到達威尼斯後,東征軍卻發現帶的錢太少了,連支付對方要價的一半也不夠。於是,東征軍開始用各種辦法掙錢:士兵們將盤子鑄成金屬塊來賣,婦女們獻出了自己的飾物。他們還請求歐洲忠實信徒的支援。不過,他們可以賣錢的東西畢竟不多,加上很多人不肯多花錢,因此他們籌乘船費談何容易。最終,丹多洛以“十字軍必須幫助威尼斯收複不久前被匈牙利國王攻占的城市紮拉”為條件,表示國家願意出錢送他們去巴勒斯坦。盡管教皇對此十分不滿,可東征軍還是答應了這個條件。

教皇非常憤怒地威脅東征軍說,他將開除那些半途而廢,放棄去巴勒斯坦的人的教籍。但東征軍卻未被嚇到,他們很快就包圍了紮拉城。這座城在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英勇抵抗後自願投降了。此時,如果十字軍願意,他們就可以無所顧忌地與撒拉遜人作戰了,但一些意外情況卻讓首領們分心了。

曼努埃爾·科邁納斯去世後,希臘帝國分裂,他的兒子阿曆克塞二世繼承了王位。沒過多久,他的叔叔安德羅尼克斯為了奪得王位,殺害了阿曆克塞二世;安德羅尼克斯也沒坐多久王位,就被同族的伊薩克·安格魯斯殺害;伊薩克·安格魯斯登基不久,他的兄弟阿曆克塞又將他廢黜,還挖出了他的雙眼,把他關進牢裏。這位阿曆克塞三世也沒能將王位“坐熱”。

從君士坦丁堡逃出的伊薩克之子也叫阿曆克塞,在聽說東征軍拿下紮拉的消息後,便即刻找到東征軍進行談判,聲稱如果東征軍能幫助他奪回父親王位的話,希臘教會就歸順羅馬教皇,還將讓希臘全國軍隊幫助東征軍征服巴勒斯坦,同時,還向東征軍提供20萬銀馬克軍費。東征軍表示,如果教皇沒意見,他們就接受這個條件。毫無懸念的是,教皇對此肯定沒意見,因為對於羅馬教廷來說,即便是將巴勒斯坦的撒拉遜人徹底殲滅也沒有比讓希臘教會歸順更讓人滿意的了。

希臘招來致命一擊

東征軍在熟練的戰術指導下英勇作戰,城裏的人聞風喪膽,一陣徒勞的抵抗之後,伊薩克棄城而逃。年老眼瞎的伊薩克被手下人從地牢中解救出來扶上了王位。他的兒子阿曆克塞四世被定為王位繼承人。東征軍很快就包圍了君士坦丁堡。

戰鬥勝利後,阿曆克塞四世不得不履行自己的諾言,但希臘的高級教士們卻拒絕將自己置於羅馬教廷的控製之下,因為條約中的條件冒犯了希臘人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阿曆克塞四世開始勸說自己的子民歸順羅馬教廷,同時還乞求東征軍留在君士坦丁堡幫助他。因此,阿曆克塞四世很快就在希臘變得聲名狼藉。由於沒有及時付給東征軍曾經承諾的巨額軍費,阿曆克塞四世也觸怒了東征軍。這就直接導致了他的人民反對他獨裁,他以前的盟友鄙視他虛偽,都向他宣戰。

最終,阿曆克塞四世的衛兵在他的宮殿裏抓住了他,並將他投進了監獄。此時的東征軍也正在準備包圍君士坦丁堡,希臘人決定馬上選舉一個勇敢的、精力充沛的、具有堅韌不拔品質的人任新國王,最後他們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杜卡斯(Ducass)。杜卡斯以摩蘇弗裏斯的名字登上了王位,他登上了王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除掉年輕的前任國王,而又老又瞎的伊薩克也已經病死。因此,將阿曆克塞四世處死後,他如釋重負,終於少了一塊絆腳石。

公元1211年早春,東征軍和希臘人之間的關係已經發展到劍拔弩張的程度。東征軍準備攻打君士坦丁堡。法國人和威尼斯人相信自己絕對能夠取勝,從未考慮過有失敗的可能,在準備攻打之前就簽訂了戰後如何分享戰利品的協議,這種自信也令東征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而當時的希臘人根本就沒有自信應戰,不祥的預兆將他們嚇得毫無還手之力。

讓曆史學家們驚訝的是,以英勇聞名的摩蘇弗裏斯糧草充足,兵強馬壯,但竟然沒辦法擊退敵人。東征軍的人數隻有希臘軍隊的十分之一,如果說東征軍勇往直前是為了進城大肆搶掠的話,希臘人是在保衛自己的家園,保衛自己的祖國,士氣應該更旺。不過,他們卻隻擊退東征軍組織的一次猛烈的攻擊。一天後,在東征軍再次發起更為猛烈的一次進攻時,希臘軍隊就抵抗不住了,東征軍將船開到了城牆下,殺死所有負隅頑抗的敵人。最後,東征軍以微小的傷亡就攻下了這座城。摩蘇弗裏斯留下城池任勝利者恣意搶掠,自己則倉皇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