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十字軍東征(3)(2 / 3)

2000個希臘人倒在了東征軍的刀劍之下。要不是東征軍被城中的珠寶所吸引,被屠殺的希臘人很可能會多得多。城中不計其數的錢財把東征軍給驚呆了,僅僅錢幣就足夠給每個騎士分得20個銀馬克,每個仆人10個,每個弓箭手5個。珠寶、天鵝絨、絲綢、豪華服飾、稀有美酒和新鮮果品以及他們從未見過的奇珍異寶,可以說是應有盡有。這些戰利品通過威尼斯商人變賣成現錢分給了每一位士兵。

在很多記載血腥戰鬥的相關曆史書籍中,我們發現,對於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他們流連忘返,讚不絕口,而對於上帝的傑作——人,他們卻是像對待野獸一樣,肆無忌憚地屠殺。他們能保留一幅畫,但卻會殺害婦女、兒童;他們不願碰壞一件精美的雕塑品,但卻可以做到將刀刺向疾病纏身的人、孤立無助的人,甚至是頭發斑白的老人。而進入君士坦丁堡的這些拉丁人則是既不尊重人,也不尊重藝術品。他們在把自己的獸性發泄在人身上的同時,還用藝術品來滿足自己的貪婪。許多漂亮的價值連城的青銅塑像被他們砸碎當成金屬賣掉。那些本應受到悉心保護、精雕細刻的大理石雕像也被他們無所顧忌地毀壞。如果有可能,他們還會做得更過分。

大屠殺結束後,戰利品分配完畢,東征軍從法國人和威尼斯人中各選出6人作為代表來選舉這座城的國王。這6名代表事先須向天發誓,他們將選出一位能勝任國王這個位置的領導人。弗蘭德斯伯爵鮑得溫和蒙特弗拉侯爵勃尼法為此次國王選舉的候選人,最終,弗蘭德斯伯爵鮑得溫當選。他當即就被授予了國王的紫袍,並受命建立新的王朝。可惜,鮑得溫登基後還沒來得及享受,也沒有時間為繼承者們鞏固權力,就在不久後去世了。他的繼承者也沒能當好國王,很快就將權力弄丟了。60年後,就像摩蘇弗裏斯在世時那樣,法國人在君士坦丁堡建立的秩序被一次突如其來的災難性事件畫上了句號。這就是曆史上的第五次東征。

3萬兒童成為東征犧牲品

教皇英諾森(Innocent)三世雖然對東征軍的戰果很滿意,但他也埋怨他們拯救聖城不力。於是,隻要一找到機會,他就又開始大力宣講再次東征的必要性。每年的春夏兩季都有一隊隊的朝聖者陸續出發,前去巴勒斯坦幫助他們的兄弟(這種有周期的遷移被稱為三月大轉移或者聖約翰節大轉移。這些人並不都是攜帶武器攻打撒拉遜人,其中有很多受誠心驅使的朝聖信徒,他們隻是為了前去朝拜聖地,所以除了家人、隨從和錢袋之外,沒帶任何東西),但由於人數太少,因此這樣的場合,宣傳的效果不是太明顯。直到公元1213年,英諾森三世的努力終於對歐洲人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

1213年春,在法國和德國又聚起了一支人數龐大的軍隊。讓人痛心的是,這支軍隊中有許許多多的小男孩、小女孩。這些兒童毫無疑問都聚集在大都市裏,他們被人拋棄,四處遊蕩,是在邪惡、艱難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什麼事情都敢幹(他們被兩個僧侶以送他們到敘利亞為幌子騙到運奴船上,再將他們運到非洲海岸賣為奴隸。許多可憐的小孩在馬賽被裝上船,但這些船隻除了3艘以外都在意大利海岸失事沉沒,船上人員無一生還。船上幸存的小孩則安全抵達非洲,被當成奴隸養大以後再賣到非洲腹地;另一隊小孩到達了熱那亞。在這次可怕的陰謀中,這兩個僧侶新的同謀此時已經在馬賽等待他們了,而沒有在熱那亞采取行動,熱那亞人勸說這些可憐的小孩返回了自己的家)。據記載,在這兩個僧侶的勸誘下,3萬個兒童踏上了前往巴勒斯坦的旅程。

“這次東征是在魔鬼的指使下進行的。”福勒(Fowler)在他的著作《聖戰》中如是說。他還加了一條當今人看來很好笑的原因——魔鬼厭倦了無謂的屠殺,試圖用孩子們的血為自己虛弱的胃做補藥。就好像那些注重飲食的人在吃膩了大羊的肉後一樣,想換換口味,品嚐品嚐羊羔!

根據其他一些作者的說法,那兩位邪惡僧侶的勸誘非常動聽,以至於那些被騙的小孩像中了邪一樣,門閂、柵欄都攔不住他們,就連父親們的恐嚇和母親們的疼愛也不能使他們回心轉意,放棄前往耶路撒冷的誌向。他們甚至還在國內四處呼喊:“啊,耶穌基督!將十字架賜給我們吧!”

對於這次東征細節的描寫非常非常少,僅有的一些記載也顯得十分混亂。在提到這次東征時,當時的作家們都認為,那兩個策劃了此次行動的僧侶的名字和因此而遭到的報應不值得他們說出。據說,兩個即將從這次拐賣中獲取利潤的馬賽商人因為犯其他的罪被帶上法庭判處死刑,但不知道他們是否透露了有關這件事的一些情況。對這次少年東征的真正動因,教皇英諾森三世好像也不太清楚,因為當他得知這些小孩宣誓參加東征軍、正在趕往聖地時,他忍不住大聲驚呼:“我們都在沉睡,隻有這些孩子們是清醒的呀!”很明顯,他以為全歐洲收複巴勒斯坦的願望都非常迫切。他在讚揚孩子們熱情的同時,還透露出了對“此前自己對此次東征的冷淡態度”的自責。

因此不久後,他給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教士們寫了一封供廣泛傳閱的信,催促他們為新的東征祈禱,並積極地鼓動再次東征。和以前一樣,一些無所事事、熱衷冒險的貴族又帶著自己的仆人報了名。在征軍過程中,英諾森還在拉特朗召開了一次會議,他在會上宣誓,他本人將帶領基督的軍隊去保衛聖墓,他要親自參加東征軍。要是不被死神奪走生命,對東征充滿激情的他肯定會實現他的誓言。而他的繼任者雖然也鼓勵東征,但卻不願意親自帶隊前往。

第六次東征虎頭蛇尾

教會籌備東征的步伐始終未停止,他們繼續在法、英、德三國征集軍隊並籌備軍餉,不過這些國家都沒有重要人物願意來充當首領,隻有匈牙利國王安德魯(Andrew)願意離開自己的國家來幹這件事。與此同時,安德魯也得到了奧地利和巴伐利亞的支持。奧地利和巴伐利亞的兩位大公帶領一支德國軍隊加入了他的隊伍。隨後,一起趕往斯帕拉特羅,到那兒去乘船到塞浦路斯,再從塞浦路斯輾轉到阿克爾。匈牙利國王在整個行動中卻表現得十分膽小懦弱且優柔寡斷。但到了聖地後,他卻發現自己的士兵十分英勇善戰,這直接導致了撒拉遜人吃驚得連續幾周不敢組織任何抵抗。因此,匈牙利國王帶領的部隊打敗第一支向他們抵抗的軍隊後,向塔巴山挺進。他打算占領一座撒拉遜人新建的重要城堡。他一路暢通到了山下,本可以輕鬆拿下山上的城堡,但他突然感到有些害怕,因此在沒有采取任何行動的情況下就返回了阿克爾。安德魯後來很快就徹底放棄東征之事,返回了匈牙利。

因為安德魯臨陣脫逃,奧地利大公便成了這次東征的主要領導人。援軍緩緩從歐洲各地抵達,奧地利大公仍然擁有可以給撒拉遜人以沉重打擊的足夠兵力。他和其他幾位首領商量後,決定傾盡全部東征軍兵力攻打埃及,因為埃及是撒拉遜人勢力的活動中心,與巴勒斯坦聯係緊密,土耳其人在埃及可以調兵抵抗東征軍。

東征軍很快包圍了埃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比鄰尼羅河的達米埃塔,對其發起了猛烈攻擊,直到占領了尼羅河中一個被看做是“開啟達米埃塔鑰匙”的高塔為止。當東征軍歡呼鼓舞,將本來應該用來擴大戰果的時間用來慶祝勝利時,他們卻接到了蘇丹薩法丁的死訊,薩法丁名叫卡邁爾,他和克裏丹的兩個兒子已將整個帝國一分為二。克裏丹掌控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而卡邁爾則占據了埃及。因為卡邁爾在埃及不得人心,遭到了人民的反抗,這便給了東征軍“實現征服撒拉遜人理想”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然而,曆次東征軍的通病又犯了,他們吵吵鬧鬧,無法無天。不知道是沒發現這個絕佳機會,還是沒看到可以從中受益,因此他們在達米埃塔城下將寶貴的時間都花在了“窩裏鬥”上,而此時卡邁爾卻采取了有效措施鎮壓了叛亂,鞏固了自己在埃及的統治,並決定聯合他的兄弟克裏丹把在達米埃塔的基督徒們趕走。由於當時整個城市已經被東征軍團團包圍,土耳其人不得不花費3個月的時間與東征軍戰鬥,還有就是向城內投擲裝備給養。讓他們遺憾的是,這兩個措施均沒有奏效。達米埃塔城內饑荒十分嚴重,就連老鼠肉都成了奢侈食品,在市場上賣得相當貴,一隻死狗的價格也比平時一頭活牛的價格高很多。由於饑餓導致了疾病,這座城裏能夠保衛城牆和打仗的男子越來越少。

克裏丹和卡邁爾雖然深知保住達米埃塔的重要性,但也清楚達米埃塔被攻陷已經在所難免,於是便和東征軍的首領商量,提出以“東征軍撤離埃及”為條件,將整個巴勒斯坦送給東征軍。沒想到,經一個無知而又狂熱的紅衣主教派拉吉斯勸說後,這些東征軍的領導輕信了“那些異教徒們從不信守諾言,他們的條件是騙人的,隻是為了愚弄東征軍”之說,愚蠢地拒絕了對東征軍有利的條件。東征軍的首領們通過協商,決定向達米埃塔城展開最後一擊。在受困者幾次無力的、希望渺茫的反抗之後,東征軍攻下了這座城。進城後,他們才發現瘟疫和饑荒已經將這座擁有7萬居民的熱鬧城市變成了隻有3000人的冷清城市。

在達米埃塔城待了幾個月後,不知道是因為氣候導致的體格虛弱還是智力下降,東征軍喪失了所有鬥誌,他們成天在那裏肆無忌憚地尋歡作樂,製造騷亂。布裏安的約翰憑借妻子的關係成了耶路撒冷城名義上的統治者,但他卻非常厭惡東征軍首領們的驕奢淫逸、優柔寡斷和內部紛爭,於是便率領自己的士兵徹底退出東征軍,返回阿克爾。

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了返回歐洲,隻留下紅衣主教派拉吉斯繼續推進這項事業。他為了取悅約翰,便率東征軍從達米埃塔出發前去攻打開羅,但卻在差幾個小時就要到達開羅的時候發現了兵力不足,不得不掉轉馬頭回去。然而,尼羅河在他出發後就已經漲水,水閘已打開,他根本回不去。無奈,派拉吉斯請求與土耳其人締結那個他一度拒絕過的和約,讓他慶幸的是,慷慨的卡邁爾和克裏丹兄弟竟然答應了。在拱手讓出達米埃塔城後,這位紅衣主教回到了歐洲。約翰退回阿克爾,為自己王國的喪失感到十分悲痛,對朋友的虛偽更是感到憤慨,因為他們原本應該幫助他,但卻將他的整個王國斷送了。第六次東征就此結束。

為第七次東征皇族聯姻

與前一次東征相比,第七次東征效果更加明顯。在溫和而開明的君主克裏丹的統治下,敘利亞的基督教徒開始休養生息,但布裏安的約翰對丟掉的王國很不甘心。而歐洲的教皇們想得最多的卻是如何攪亂歐洲各國,以伺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在當時歐洲的君主中,除了德國的皇帝腓特烈二世之外,誰也幫不了約翰。但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雖然經常發誓要率軍保衛巴勒斯坦,但卻因為其他的事一再將行程延緩。為了激起他的熱情,約翰決定將自己年輕的公主,耶路撒冷王國的女繼承人芙瓦郎特嫁給腓特烈二世。

這位德國皇帝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答應了。於是,年輕的公主立即便從阿克爾被請到了羅馬,並在那裏與腓特烈二世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婚禮上,約翰把自己所有的權力都給了他的女婿,耶路撒冷便出現了一位不僅有意願而且有實力實現自己理想的君王,新一次東征的準備工作也馬上開始了。6個月以後,腓特烈二世已成了擁有6萬名士兵的軍隊首領。據作家麥修·帕裏斯所言,在英格蘭也組成了一支同樣數量的軍隊。在沒有想到將女兒嫁給腓特烈二世之前,約翰曾在英格蘭請求過英王亨利三世和英國的王公貴族幫助他收複失去的王國,但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助他。但當歐洲政治舞台上更有影響的人物腓特烈出現時,英國的貴族們卻又像“獅心王”理查德在位時那樣,非常願意在東征事業中貢獻所有的一切。

由於被一場傳染病襲擊,德皇駐紮在布倫都邑的大軍不得不將行程又推遲了幾個月。就在這個時候,德國皇後芙瓦郎特卻因難產而死。約翰開始懊悔將自己的權力全部交給腓特烈。更讓他生氣的是德皇經常對他表現出的那種傲慢和鄙視。因此,在看到女兒這一維係他和德皇之間關係的紐帶不複存在後,約翰便開始請求羅馬教皇宣布自己先前的承諾無效,試圖重新奪回已經放棄的王位。

教皇格列高曆九世是一個自負、固執而且報複心還很重的人,因為腓特烈以前多次挑戰過他的權威,因此便對德皇懷恨在心。正是這樣,教皇雖然力不從心,但還是很支持約翰。腓特烈對兩人的聯盟卻不屑一顧,在軍隊擺脫病魔後,便向阿克爾挺進。不過,他們在海上航行了幾天後又遭遇了疾病的侵擾,不得不返回最近的港口奧特朗托。這個時候的格列高曆已經公開地站到了約翰這邊,他以腓特烈二世中途返回為借口,將其教籍開除了。

剛開始的時候,腓特烈二世對教籍被開除一事隻是一笑置之,但很快他就覺得這是對他的冒犯,而冒犯他的人要受到相應的懲罰,於是便派出一支軍隊騷擾和破壞教皇的領地,但事情卻被弄得一塌糊塗。格列高曆派信使趕去巴勒斯坦,嚴禁那裏的信徒和腓特烈二世領導的東征軍交往,否則將給予嚴懲。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東征的事業可能會被毀掉,他不想讓撒拉遜人夢寐以求的情況出現。

對於腓特烈二世來說,他不是為基督教世界,也不是為它代表的格列高曆教皇而戰,而是為了他自己,他現在是耶路撒冷之王,因此他依然滿腔熱情地繼續著自己的事業。當他得知約翰要離開歐洲時,他便立刻起程,快馬加鞭趕到了阿克爾城。不過,他卻在這個地方首次嚐到了教籍被開除造成的後果。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徒拒絕向他提供任何方式的幫助,非但不信任他,而且討厭他。在剛開始的時候,聖殿武士和慈善團以及其他的騎士和大家一樣,不信任這支軍隊,但他們也不是盲從的人,尤其是當他們發現東征軍的利益和自己的一致時。因此,在腓特烈二世即將率軍攻打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們全部加入了腓特烈二世的軍隊。

據說,腓特烈二世在離開歐洲以前曾就關於重奪聖城一事和卡邁爾蘇丹有過談判。因為卡邁爾擔心自己兄弟克裏丹的雄心勃勃會危及自己,所以便和腓特烈二世商量,如果腓特烈二世幫他鞏固在埃及的權力,他就支持東征軍奪取聖城。但東征軍還沒到巴勒斯坦,卡邁爾就聽到了兄弟的死訊,於是所有的擔憂消除了。由於不願與東征軍爭奪那片沾滿基督徒和撒拉遜人鮮血的不毛之地,卡邁爾以“穆斯林應被允許在耶路撒冷的清真寺中自由出入”作為唯一的附件條件,議休戰三年,但如此有利的條件也沒讓城裏心胸狹窄的基督徒們滿足。

城裏的基督徒們認為,不應如此寬容撒拉遜人。因此他們大聲抱怨,不應給敵人這樣的特權。突如其來的好運讓城裏的基督徒變得粗魯無禮,對腓特烈二世有無簽約的權力也提出了疑問,因為腓特烈二世被開除了教籍,不該再打著基督教的旗幟。腓特烈二世也開始厭惡他的新子民,他願意前往耶路撒冷行加冕之禮也完全是因為聖殿武士和慈善團的騎士們對他忠心耿耿。但他去了之後卻發現,所有教堂都對他關上了門,甚至連一位主持加冕典禮的牧師都沒找到。由於早就對教皇的權威感到失望,因此他決定“勇往直前”,無人為自己加冕,他就自己為自己加冕。他無所畏懼、雄心勃勃地走上去,從祭壇上雙手捧起王冠,戴在了自己的頭上。除了士兵舉起林立的刀劍來證明他們將誓死保衛他們的新國王外,這次加冕沒有臣民響徹雲霄的歡呼聲,也沒有回蕩在耳邊的牧師們歌功頌德的祈禱。很難理解腓特烈二世竟會為了巴勒斯坦那塊不毛之地和那頂不舒適的王冠而長時間離開自己的國家。

6個月後,由於腓特烈二世再也無法忍受自己的新子民,加之國內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他返回(約翰明目張膽地與教皇格列高曆組成聯盟,正準備率領一支教皇軍隊前去破壞德國的領土),德皇便決定返回歐洲。在返回之前,腓特烈二世懲罰了那些蔑視其權威的人,他要讓那些人痛苦地知道,他不是別的什麼人,而是那些人的主人。因為懲罰,腓特烈二世在巴勒斯坦人的詛咒聲中離開了那裏,第七次東征就此結束。此次東征雖然途中遇到了很多挫折,但對聖地作出的貢獻卻比以前任何一次東征都要大。對於這個成果,英勇無畏的腓特烈二世和慷慨大度的卡邁爾功不可沒。

大獲全勝的第八次東征

腓特烈二世離開後不久,塞浦路斯皇後艾麗斯(Aeris)便提出要接替耶路撒冷王位。最終由於耶路撒冷城中的許多武士都更支持腓特烈二世,這位皇後不得不選擇放棄。歐洲並沒有因為東征軍取得的極大和平結果而有太大的喜悅。腓特烈二世與撒拉遜人簽訂的停火協議遠沒有結束,法國和英格蘭的騎士們早就閑不住了,他們已經在為第八次東征做著積極的準備。聖城附近不屬於停火協議簽約方的很多穆斯林小國不斷對耶路撒冷王國的邊境城鎮進行騷擾。聖殿武士們也一直在與敘利亞的一座古城阿勒頗的土耳其人苦戰,直到最後幾乎被全部殲滅。巴勒斯坦的很多人感到不滿意。

大屠殺不斷發生,聖城的教徒們關於悲慘命運的講述不斷在歐洲人耳邊回響。因為這座多災多難的城市關係到很多珍貴的、能喚起崇高情感的紀念品的安危,因此很多高貴的武士拿起武器維護當地的秩序。得知歐洲人準備再次東征之後,卡邁爾認為自己之前已經足夠慷慨大度,因此在停火協議期滿的當天就率兵前往耶路撒冷,擊敗了聖城裏武士的抵抗,拿下了這座城市。這一消息傳到歐洲之前,一支由位於法國西南部與西班牙北部王國的那瓦爾王、勃艮第公爵、布列塔尼伯爵以及其他首領率領下的大軍正在行軍途中。他們到達後才知道耶路撒冷已經被占領,而卡邁爾已經死去。這個蘇丹王國已被王位爭奪者們分成了很多小國。

敵人的不和原本是東征軍團結一致奪取勝利的好時機,但東征軍和以往一樣,每個封建領主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擅自行動,完全不考慮總體計劃,首領們率領的各支分隊之間不斷發生衝突,其結果當然也就一事無成了。由於各分隊不能協同作戰,因此當一支分隊打了勝仗後也無力再擴大戰果。同樣地,當一支分隊吃了敗仗後,也沒有援軍來幫他們脫身。這樣的戰爭一直持續到加沙巴勒斯坦西南部的海港。——譯者注之戰。在此次戰役中,被敵軍重創後的那瓦爾王為了避免全軍覆沒,不得不與敵軍的首領卡拉克簽署了一份於己十分不利的條約。了解到這樣的情況後,一支由康瓦爾伯爵理查德這個名字是根據獅心王的名字取的,他是獅心王勇猛精神的繼承者。——譯者注率領的援軍很快從英國趕來。

康瓦爾伯爵理查德的軍隊強大且富有朝氣,士兵們對自己和首領都充滿了信心。這支常勝軍隊的到來讓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改變。由於埃及的新蘇丹正在和大馬士革的蘇丹交戰,因此他不願意也沒有精力對抗這兩個強勁的敵人。他便派使者去與這位英國伯爵交涉,提出願意通過交換俘虜和割讓聖城來換和平。對己方如此有利的條件,不是為打仗而打仗的理查德當然樂於接受。於是,理查德不費吹灰之力便成了耶路撒冷的解放者。

埃及的蘇丹把自己所有的兵力投入了與穆斯林人的戰鬥中,康瓦爾伯爵也回到了歐洲。於是,最成功的第八次東征就此結束。基督教徒們再也找不到向東方派遣軍隊的理由了。種種跡象表明,聖戰好像已經走到了盡頭:耶路撒冷、特裏波利、安條克、埃德薩、阿克爾、雅法和朱迪的大部分已經全部被基督教徒占領。如果不發生內訌,基督教徒們完全能夠輕鬆克服鄰邦的忌妒和敵意。但一個意外的災難改變了這幅極有可能出現的畫麵,並再次點燃了東征軍的滿腔熱情和怒火。

路易帶領的最後一次東征

成吉思汗和他的後繼者像一股熱帶風暴一樣席卷了整個亞洲。所到之處,攻無不克,不論是北方還是東方,一個個王國都在鐵蹄踏過之後成了他們的天下。在他征服的國家中,有一個王國叫克拉斯敏王國。克拉斯敏人被從自己的家園趕出來後,就在亞洲南部四處燒殺搶掠,尋找安身之地。在持續不斷地四處征戰的行程中,這個凶悍而未開化的種族將矛頭指向了埃及。由於阻擋不住這群早已對肥沃的尼羅河穀垂涎三尺的野蠻人,埃及的蘇丹便派使者去邀請他們到巴勒斯坦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