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成本控製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絕對額,故又稱為絕對成本控製;成本降低還包括統籌安排成本、數量和收入的相互關係,以求收入的增長超過成本的增長,實現成本的相對節約,因此又稱為相對成本控製。
成本降低的基本原則
成本降低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幾項。
以顧客為中心
要以顧客為中心,就必須統一規劃產品的交付時間、質量和成本,同時做到更快、更好和更便宜。要在無損於產品質量的條件下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並不意味著其結果將導致產品質量的下降。產品成本的降低決不允許產品的粗製濫造。
係統分析成本發生的全過程
降低成本不僅指降低生產成本,還包括企業其他作業的成本,如研究與開發、設計、營銷、配送、售後服務等成本。由於高科技的發展,非生產成本的比重越來越大,許多企業的非生產成本已經超過生產成本。降低成本不僅指降低生產和其他作業成本,還包括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的降低。降低成本不僅指降低企業本身的成本,還要考慮供應商的成本和客戶的成本。如果企業自身的成本降低了,而客戶或供應商的成本增加了,並不能給企業帶來長遠的利益。成本就像在U形管中的水銀,壓縮這邊的成本,那邊的成本就增加。單獨降低某項成本,不顧及其他成本的反應,這種成本節約永遠不會體現在利潤之中。
主要目標是降低單位成本
由於總成本的增減與生產能力利用率的升降有關,真正的降低成本是指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
要靠自身的力量降低成本
市價變動、稅收減少等原因也會導致成本降低,但成本降低的根本途徑在於企業通過自身努力來降低成本。
要持續地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不應是應付經濟蕭條的權宜之計,而是企業的根本方針,應持續不斷地進行。“持續不斷”是指成本降低沒有止境,是無終點的旅行;成本降低必須盡快進行,為了領先,必須跑得快;成本降低不能停止,不進步就是退步。
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徑
如果說成本控製主要是管理問題,那麼成本降低主要是技術方麵的問題。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徑是:
第一,開發新產品,改進現有產品的設計,利用價值工程等方法提高產品的功能成本比率。
第二,采用先進的設備、工藝和材料。
第三,開展作業成本計算、作業成本管理和作業管理。作業成本計算是把成本更精確地分配到成本對象(即產品、服務和顧客)的程序,其首要目的是提高盈利能力分析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作業成本管理是利用作業成本信息使銷售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合理化,認清改變作業與工序以提高生產力的機會在哪裏。作業管理是把作業成本計算、作業成本管理和非成本問題管理結合起來,包括生產周期、產品質量、交貨及時性和顧客滿意度等,以創造更多的價值。
第四,改進員工的培訓,提高技術水平,樹立成本意識。
學習一點成本會計的技巧
什麼是成本會計
成本會計是會計的一個分支。在傳統上,成本會計是指采用複式記賬方法,連續進行產品或勞務成本計算的會計程序和方法。成本計算可以在賬外進行,也可以通過賬簿係統進行。隻有通過賬簿係統對成本進行分類、記錄、歸集、分配和報告,才稱為成本會計。
由於近年來成本會計的重點已轉向成本控製和為管理決策提供信息,需要大量的臨時性專項成本的計算和分析,使成本會計的內容擴大到賬簿係統之外的成本計算,從而包括了管理會計的核算內容。因此,通常將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合稱為成本和管理會計。
成本計算製度
成本計算製度是指為編製財務報表、進行日常的計劃和控製等不同目的所共同完成的一定的成本計算程序。
成本計算製度不是會計係統之外臨時的和分散的成本統計、技術計算和調查分析,而是與財務會計係統有機結合在一起,周期性進行的常規成本計算,是有穩定程序的、製度化的成本計算。
成本計算製度中計算的成本種類與財務會計體係結合的方式不是唯一的。從總體上看,成本計算製度可以分為實際成本計算製度和標準成本計算製度兩類。
第一,實際成本計算製度。實際成本計算製度是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並將其納入財務會計主要賬簿體係的成本計算製度。在實際成本計算製度中,產品的實際成本成為資產負債表“存貨”項目的計價依據,並成為利潤表“主營業務成本”的計價依據,從而與財務會計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成本管理需要時,可以在賬外設定成本標準,並分析實際成本與成本標準的差異,以及作出成本分析報告。
第二,標準成本計算製度。標準成本計算製度是計算產品的標準成本,並將其納入財務會計的主要賬簿體係的成本計算製度。在標準成本計算製度中,產品的標準成本和成本差異分別或合並後列入財務報表,與財務會計有機地結合起來。標準成本製度可以在需要時計算出實際成本,分析實際成本與標準的差異,並定期提供成本分析報告。
企業應根據自己成本計算的主要目的和具備的條件,分別采用實際成本計算製度或標準成本計算製度。
廣義的成本計算,還包括成本計算製度之外為決策服務的特殊成本計算,如差額成本計算、資本成本計算等。
第二節最大的成本
——生產經營成本
企業最重要的生產經營成本,通常包括產品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生產經營成本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不同的成本分類信息有不同的用途。
各式各樣的成本分類
成本按經濟性質分類
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也是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和活勞動的消耗過程。因此,生產經營成本按其經濟性質可以分為勞動對象的耗費、勞動手段的耗費和活勞動的耗費三大類。前兩類是物化勞動耗費,後一類是活勞動耗費。它們構成了生產經營成本的三大要素。
在實務中,為了便於分析和利用,生產經營成本按經濟性質劃分為以下
類別:
第一,外購材料,指耗用的一切從外部購入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輔助材料、包裝物、修理用備件、低值易耗品和外購商品等。
第二,外購燃料,指耗用的一切從外部購入的各種燃料。
第三,外購動力,指耗用的從外部購入的各種動力。
第四,工資,指企業應計入生產經營成本的職工工資。
第五,提取的職工福利費,指企業按照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職工福
利費。
第六,折舊費,指企業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
第七,稅金,指應計入生產經營成本的各項稅金,例如增值稅、房產稅、印花稅、車船稅等。
第八,其他支出,指不屬於以上各要素的耗費,例如,郵電通信費、差旅費、租賃費、外部加工費等。
上述生產經營成本的各要素稱為“費用要素”。按照費用要素反映的費用稱為“要素費用”。
按照費用要素分類反映的成本信息可以反映在一定時期內企業發生了哪些生產經營耗費,數額各是多少,用以分析企業耗費的結構和水平;還可以反映物質消耗和非物質消耗的結構和水平,有助於統計工業淨產值和國民收入。
成本按經濟用途分類
生產經營成本按其經濟用途分為以下類別:
第一,研究與開發成本,指為創造新產品、新服務和新生產過程而發生的
成本。
第二,設計成本,指為了產品、服務或生產過程的詳細規劃、設計而發生的成本。
第三,生產成本,指為了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而發生的成本。
第四,營銷成本,指為了讓人們了解、評估和購買產品而發生的成本。
第五,配送成本,指為將產品或服務遞交給顧客而發生的成本。
第六,客戶服務成本,指為向客戶提供售後服務的成本。
第七,行政管理成本,指企業為組織和管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
成本。
在實務中,按照現行財務會計製度規定,生產經營成本分為生產成本、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三大類。
第一,生產成本,包括以下四個項目:
(1)直接材料,指直接用於產品生產、構成產品實體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外購半成品、有助於產品形成的輔助材料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2)直接人工,指參加產品生產的工人工資以及按生產工人工資總額和規定的比例計算提取的職工福利費。
(3)燃料和動力,指直接用於產品生產的外購和自製的燃料及動力費。
(4)製造費用,指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所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
為了使生產成本項目能夠反映企業生產的特點,滿足成本管理的要求,允許企業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管理要求,對以上項目作適當的增減調整。如果直接用於產品生產的外購半成品成本比重較大,可以將“外購半成品”單獨列為一個成本項目;外部加工費比較多的產品,可以將“外部加工費”單獨列為一個成本項目;如果產品成本中燃料和動力費所占比重很小,也可以將其並入“製造費用”成本項目中。
第二,銷售費用,包括營銷成本、配送成本和客戶服務成本。
第三,管理費用,包括研究與開發成本、設計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
成本按經濟用途的分類,反映了企業不同職能的耗費,也叫成本按職能的分類。這種分類有利於成本的計劃、控製和考核。
了解產品成本和期間成本
為了貫徹配比原則,生產經營成本按其轉為費用的不同方式分為產品成本和期間成本。
成本轉為費用的方式
費用是指應從營業收入中扣除的已耗用成本。企業發生的全部成本轉為費用的方式(即與收入配比的方式)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可計入存貨的成本,按“因果關係原則”確認為費用。可計入存貨的成本,是指在發生時先記為存貨,在其出售時轉為費用的成本。例如,生產耗用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間接製造費用,先記為產品成本,產品未出售前作為“資產”列入財務報表,產品出售時一次轉為費用,從收入中扣減。
可計入存貨的成本,是按照“因果關係原則”確認為費用的。本期銷售成本與本期營業收入存在因果關係,因此要在確認產品銷售收入時將有關的產品成本轉為費用。
第二,資本化成本,按“合理地和係統地分配原則”確認為費用。資本化成本,是指先記錄為資產,然後逐步分期轉為費用的成本。例如,固定資產的購置支出,先記為固定資產成本,在財務報告中列為“資產”,該資產在使用年限內分期提取折舊,陸續轉為費用。
資本化成本是按照“合理地和係統地分配原則”確認為費用。長期資產成本與本期收入沒有因果關係;它們能使若幹個會計期受益,因此應合理假定它和收入之間的受益關係,然後按一定規則和程序,係統地將其分配給各會計期。
第三,費用化成本,在發生時立即確認為費用。費用化成本是指在成本發生的當期就轉為費用的成本。例如,公司管理人員工資和廣告費等,在發生時立即確認為當期費用。
費用化成本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根據因果關係原則確認的費用,例如,公司管理人員的工資,其效用在本期已經全部消失,應在本期確認為費用;另一種是不能按“因果關係”和“合理地係統地分配”原則確認的費用,例如,廣告成本,它可以為企業取得長期的效益,但很難確定哪一個會計期獲得多少效益,因此不得不立即確認為費用。
產品成本
作為期間成本的對稱,產品成本是指可計入存貨價值的成本,包括按特定目的分配給一項產品的成本總和。
劃分產品成本和期間成本,是為了貫徹配比原則。按照配比原則的要求,收入和為換取收入的費用要在同一會計期間確認。產品成本在產品出售前與當期收入不能配比,應按“存貨”報告,是“可儲存的成本”。隻有產品出售時才能與當期收入配比,因此在出售時將其成本轉為費用。
“產品”在這裏是廣義的,不僅指工業企業的產成品,還包括提供的勞務,實際上是指企業的產出物即最終的成本計算對象。
“分配”給產品的成本,可能是全部生產經營成本,也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將哪些生產經營成本分配給產品,取決於成本計算的目的和對信息的利用
方法。
對內報告使用的產品成本,其範圍因目的而異。為短期決策和本量利分析計算的產品成本,僅包括生產成本中隨產量變動的部分即變動製造成本;為政府訂貨(如軍用品訂貨)確定價格計算的產品成本,不僅包括生產成本,還包括政府允許補償的部分研究與開發成本和設計成本;為定價和選擇產品線等決策計算產品成本,應包括從研究與開發成本到行政管理成本的全部成本。因此,產品成本可以分為全部產品成本和部分產品成本兩類。全部成本是指為取得一定的產出物所發生的全部成本的總和,部分成本是指僅就其中一部分進行歸集和計算的成本。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製造成本在全部成本中的比重越來越小。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平均比重已低於55%,有些高科技企業已低於10%。因此,製造成本法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將非製造成本分配於產品的主要問題是分配的合理性與經濟性差。由於作業成本法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這個困難逐漸被克服,全部成本法正日益受到重視。
對外財務報告使用的產品成本內容,由統一的會計製度規定。我國過去的會計製度,曾規定工業企業的“企業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要分配給產品,是一種全部成本法。後來修改的製造成本法,隻將生產成本分配給產品,是一種“部分成本法”。
期間成本
期間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對稱,是指不計入產品成本的生產經營成本,包括除產品成本以外的一切生產經營成本。
期間成本不能經濟合理地歸屬於特定產品,因此隻能在發生當期立即轉為費用,是“不可儲存的成本”。正因為期間成本不可儲存,在發生時就轉為費用,因此也稱之為“期間費用”。
無論是產品成本還是期間成本,都是生產經營的耗費,都必須從營業收入中減除,但它們減除的時間不同。期間成本直接從當期收入中減除,而產品成本要待產品銷售時才能減除。
產品成本和期間成本的劃分是相對的。所有生產經營成本,如果不列入產品成本,就必須列入期間成本。計入產品的成本範圍越大,期間成本的範圍就越小,反之亦然。
按照我國目前的財務會計製度規定,屬於期間成本的是“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
一般認為,財務費用不是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本而屬於籌資活動的成本。籌資成本包括借款利息和股利兩部分。其中,借款利息成本轉為費用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資本化借款成本,例如,為購置固定資產所借款項的利息,應當計入固定資產的成本,將來在使用中陸續分期轉為費用;另一種是費用化借款成本,例如,生產經營所需的短期借款利息,在發生的當期作為費用處理,稱為財務費用。也有人認為,為籌集生產經營資金而發生的借款利息,也可以作為生產經營成本的一部分看待,甚至主張應將其計入產品成本。還有人認為,權益資本的成本(股利)也應計入產品成本,才能準確計量企業的經營成果。不過,這些觀點並未在國際範圍內獲得廣泛認同。
了解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產品成本按其計入成本對象的方式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這種分類的目的是為了經濟合理地把成本歸屬於不同的成本對象。
成本對象
成本對象是指需要對成本進行單獨測定的一項活動。成本對象可以是一件產品、一項服務、一項設計、一個客戶、一種商標、一項作業或者一個部門等。
成本對象可以分為中間對象和最終對象。最終成本對象是指累積的成本不能再進一步分配的成本歸集點。最終成本計算對象通常是一件產品或一項服務,是企業的最終產出物。中間成本對象是指累積的成本還應進一步分配的歸集點,有時也稱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企業中與成本相關聯的某個可識別的部門。它們是將共同成本按某個分配基礎進一步分配給成本對象之前的一個成本歸集點,例如,機械加工車間、維修車間、地區銷售部等。設置多少中間對象以及中間對象之間的聯係,取決於生產組織的特點和管理的要求。
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直接計入各種、類、批產品等成本對象的成本。一種成本是否屬於直接成本,取決於它與成本對象是否存在直接關係,並且是否便於直接計量。因此,直接成本也可以說是與成本對象直接相關的成本中可以用經濟合理的方式追溯到成本對象的那一部分成本。例如,大部分構成產品實體的原材料的成本、某產品專用生產線的工人工資等。對於隻有一種產品的企業來說,所有產品成本都是直接成本。
所謂“與成本對象直接相關”,是說該成本與某一特定的成本對象存在直接關係,它們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關係或受益關係。
所謂“追溯”,是指在成本發生後,尋找引起成本發生的特定對象。例如,構成產品主要實體的某種材料成本,很容易找到被用於何種產品。
所謂“經濟合理的方式追溯”,是說將某項成本直接分派給該對象是合乎邏輯的、有道理的,並且追溯到對象的代價不能過高,不得超過所能得到的好處。
間接成本
間接成本是直接成本的反義詞,是指與成本對象相關聯的成本中不能用一種經濟合理的方式追溯到成本對象的那一部分產品成本。例如,車間輔助工人的工資、廠房的折舊等大多屬於間接成本。
所謂“不能用經濟合理的方式追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能合理地追溯到成本對象,另一種是不能經濟地追溯到成本對象。例如,總經理的工資很難分辨出每種產品應分擔的數額,屬於不能合理地追溯到成本對象;又如,潤滑油的成本可以通過單獨計量追溯到個別產品,但是單獨計量的成本較高,而其本身數額不大,更準確地分配實際意義有限,不如將其列入間接製造費用,統一進行分配更經濟。
一項成本可能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間接成本,要根據成本對象的選擇而定。例如,一個企業設有一個維修車間、若幹個按生產工藝劃分的生產車間,生產若幹種產品,它們都是需要單獨計算成本的成本對象。維修車間的工人工資直接計入維修車間成本,隨後維修成本要分配給各生產車間成本,生產車間成本還要分配給各種最終產品成本。此時,維修車間工人工資對於“維修車間成本”來說是直接成本,而對於“生產車間成本”和“最終產品成本”來說是間接成本。
第三節不能糊塗的賬
——成本的歸集與分配
掌握成本計算的要求
為了正確計算成本,要分清以下費用界限。
第一,正確劃分應計入產品成本和不應計入產品成本的費用界限。企業的活動是多方麵的,企業耗費和支出的用途也是多方麵的,其中,隻有部分費用可以計入產品成本。
非生產經營活動的耗費不能計入產品成本。隻有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本才可能計入產品成本。籌資活動和投資活動不屬於生產經營活動。它們的耗費不能計入產品成本,而屬於籌資成本和投資成本。過去,財政部頒布成本開支範圍,明確規定哪些成本可以列入生產經營成本,哪些成本不能列入生產經營成本。近年來,財務會計規範發生很大變化而沒有重新規定成本開支範圍,使許多人誤以為凡是耗費都可以計入產品成本。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對的。成本開支範圍仍然存在,隻不過它散見於有關會計製度之中,而沒有集中於一個規範文件。按照我國現行會計製度規定,下列與生產經營活動無關的耗費不能計入產品成本:對外投資的支出、耗費和損失;對內長期資產投資的支出、耗費和損失,包括有價證券的銷售損失、固定資產出售損失和報廢損失等;捐贈支出;各種籌資費用,包括應計利息、貼現費用、證券發行費用等。
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本分成正常的成本和非正常的成本。隻有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成本才可能計入產品成本,非正常的經營活動成本不計入產品成本而應計入營業外支出。非正常的經營活動成本包括災害損失、盜竊損失等非常損失;滯納金、違約金、罰款、損害賠償等賠償支出;短期投資跌價損失、壞賬損失、存貨跌價損失、長期投資跌價損失、固定資產減值損失等不能預期的原因引起的資產減值損失;債務重組損失等。
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成本又被分為產品成本和期間成本。按財務會計製度規定,正常的生產成本計入產品成本,其他正常的生產經營成本列為期間成本。
第二,正確劃分各會計期成本的費用界限。應計入生產經營成本的費用,還應在各月之間進行劃分,以便分月計算產品成本。應由本月產品負擔的費用,應全部計入本月產品成本;不應由本月負擔的生產經營費用,則不應計入本月的產品成本。
為了正確劃分各會計期的費用界限,要求企業不能提前結賬,將本月費用作為下月費用處理,也不能延後結賬,將下月費用作為本月費用處理。
為了正確劃分各會計期的費用界限,還要求貫徹權責發生製原則,正確核算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本月已經支付但應由以後各月負擔的費用,應作為待攤費用處理。本月尚未支付,但應由本月負擔的費用,應作為預提費用處理。
第三,正確劃分不同成本對象的費用界限。對於應計入本月產品成本的費用還應在各種產品之間進行劃分:凡是能分清應由某種產品負擔的直接成本,應直接計入該產品成本;各種產品共同發生、不易分清應由哪種產品負擔的間接費用,則應采用合理的方法分配計入有關產品的成本,並保持一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