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 精打細算用好每分錢:采購經理必修的會計思維(2 / 3)

在分配購買材料所支付的采購費用時,一般以材料的重量、體積或買價作為分配標準。計算公式為:

采購費用分配率=采購費用總額÷分配標準之和

某種材料應分攤的采購費用=該種材料分配標準×分配率

在彙總了每一種材料所發生的買價和采購費用後,就能計算出該種材料的采購成本。

可見,材料采購成本的計算是在“材料采購”明細賬上進行的,材料采購成本的計算過程也是采購費用的歸集和分配過程。

采購成本的計算方法

現舉例說明材料采購成本的計算方法。

【例9-5】某工廠2018年6月購入A、B兩種材料,購入材料費用支出情況如表9-2所示。

表9-2材料費用支出

金額單位:元

從表9-2中可以看出,每種材料的買價屬於能分清對象的費用,可直接計入A、B材料的采購成本。采購費用屬於不能分清對象的費用,應在A、B兩種材料之間按一定的分配標準分配後,再計入A、B材料的采購成本。假如運輸費以A、B材料的重量為分配標準,則可分配如下:

運輸費的分配率:1 600÷(6 000+2 000)=0.2(元\/kg)

A材料應分攤運費=6 000×0.2=1 200(元)

B材料應分攤運費=2 000×0.2=400(元)

經過分配後的運輸費已歸屬於各種材料,這樣就可以與材料的買價一起記入“材料采購”明細賬,從而可計算出各種材料的采購成本並據以結轉成本。根據本例資料,設置並登記材料采購明細賬,如表9-3和表9-4所示。

表9-3材料采購明細賬

材料名稱:A材料單位:元

表9-4材料采購明細賬

材料名稱:B材料單位:元

根據材料采購明細賬的資料編製該廠6月份材料采購成本計算表,見表9-5。

在結轉已驗收入庫材料的采購成本時,應做如下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A材料 19 200

——B材料 12 400

貸:材料采購——A材料 19 200

——B材料 12 400

表9-5材料采購成本計算表

必須要掌握的存貨計價方法

上麵講述的是存貨購買的計價方法,下麵闡述存貨發出的幾種基本計價方法。

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又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采用這一方法是假設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相一致,根據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

采用這種方法,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準確,但這種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對發出和結存存貨的批次進行具體認定,以辨別其所屬的收入批次,所以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

個別計價法適用於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成本較高的存貨計價,如房產、船舶、飛機、重型設備、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采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的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例9-6】某企業20×2年A種存貨明細賬如表9-6所示。

表9-6存貨明細賬

存貨類別:計量單位:kg

存貨編號:最商存量:

存貨名稱及規格:A?最低存量:

在明細賬中,采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采用先進先出法,存貨成本是按最近購貨確定的,期末存貨成本比較接近現行的市場價值,其優點是使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繁瑣,特別對於存貨進出量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而且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

利潤。

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亦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指以本月全部收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收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從而確定存貨的發出和庫存成本。計算公式如下:

存貨單位成本=[月初結存金額+∑(本月各批收貨的實際單位成本×本月各批收貨的數量)]÷(月初結存數量+本月各批收貨數量之和)

本月發出存貨成本=本月發出存貨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例9-7】仍以[例9-6]中的A種存貨明細賬為例,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其存貨成本如下:

A存貨平均=(15 000+54 000+42 000+16 000)÷(300+900+600+200)=63.5(元\/kg)

本月發出存貨成本:1 600×63.5=101 600(元)

月末庫存存貨成本:400×63.5=25 400(元)

采用加權平均法,隻在月末一次計算加權平均單價,比較簡單,而且在市場價格上漲或下跌時所計算出來的單位成本平均化,對存貨成本的分攤較為折中。但是,這種方法平時無法從賬上提供發出和結存存貨的單價及金額,不利於加強對存貨的管理。

移動平均法

移動平均法亦稱移動加權平均法,指本次收貨的成本加原有庫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貨數量加原有存貨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單價,並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存貨加權單價=(原有存貨成本+本批收貨的實際成本)÷(原有存貨數量+本次收貨數量)

本批發貨成本=本批發貨數量×存貨加權單價

【例9-8】根據[例9-6]中的A種存貨明細賬,采用移動平均法計算其存貨成本如下:

第一批收貨後的平均單位成本=(15 000+54 000)÷(300+900)=57.5(元)

第一批發貨的存貨成本=800×57.5=46 000(元)

當時結存的存貨成本=400×57.5=23 000(元)

第二批收貨後的平均單位成本=(23 000+42 000)÷(400+600)=65(元)

第二批發貨的存貨成本=800×65=52 000(元)

當時結存的存貨成本=200×65=13 000(元)

第三批收貨後的平均單位成本=(13 000+16 000)÷(200+200)=72.5(元)

該種存貨月末結存400件,月末存貨成本為29 000元(400×72.5);本月發出存貨成本合計為98 000元(46 000+ 52 000)。

移動加權平均法的優點在於能使管理當局及時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而且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以及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但采用這種方法,每次收貨都要計算一次平均單價,計算工作量較大,對收發貨較頻繁的企業不適用。

後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對成本流轉的假設與先進先出法相反,它是以後收進的存貨先發出為假定前提,對發出存貨按最近收進的單價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第三節明白采購的過程

——采購過程的核算

如何進行采購核算

商品采購過程的核算內容

商品采購業務是指商品流通企業為了出售或加工出售而通過貨幣結算購買商品的活動。在會計核算中,凡是支付貨款並取得商品所有權,或尚未支付貨款而商品已驗收入庫的,均視為商品采購。

商品采購的入賬時間以獲得商品的所有權時間為準。商品采購的入賬價格,即采購成本應當以商品實際買價入賬。商品采購過程中所發生的運費、裝卸費、入庫的整理挑選費等都應記入當期損益。

設置賬戶

第一,“材料采購”賬戶。該賬戶屬於資產類賬戶,用於核算企業購入商品的實際采購成本,購入的商品不論是否進入本企業倉庫,隻要是由本企業支付貨款的,都要在該賬戶進行核算。該賬戶借方登記貨款已付但商品尚未入庫的采購成本,貸方登記已驗收入庫商品的采購成本;期末借方餘額表示貨款已結算,但商品尚未入庫的在途商品的采購成本,為了具體反映每種商品的采購成本,“材料采購”賬戶要按商品的品種規格等設置明細分類賬戶。

第二,“庫存商品”賬戶。該賬戶屬於資產類賬戶,用來核算企業全部自有的庫存商品,包括存放在倉庫、門市部和寄存在外庫的商品,委托其他單位代管、代銷的商品,陳列展覽的商品等。

企業的庫存商品,可以采用進價或售價進行核算,批發企業的商品采用進價核算,應按商品進貨原價記賬,零售企業的商品,采用售價核算,應按商品售價記賬,商品售價與進價的差額,在“商品進銷差價”賬戶核算。

企業購入的商品,在商品到達驗收入庫後,應由“材料采購”賬戶轉入本賬戶。批發企業采用進價核算的商品,應按商品進價借記本賬戶,貸記“材料采購”賬戶;零售企業采用售價核算的商品,應按商品售價借記本賬戶,按商品進價貸記“材料采購”賬戶,按商品售價與進價的差額,貸記“商品進銷差價”賬戶。

企業銷售發出的商品,借記“銀行存款”“應收賬款”等有關賬戶,貸記“商品銷售收入”賬戶,結轉商品銷售成本時,采用進價核算的商品,借記“主營業務成本”,貸記本賬戶。采用售價核算的商品,可按售價結轉“主營業務成本”賬戶,月末分攤本月已銷商品實現的進銷差價。

本賬戶應按商品品種、名稱、規格和存放地點等設置明細賬戶。

第三,“商品進銷差價”賬戶。該賬戶屬於資產類賬戶,是用來核算企業采用售價核算的商品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

企業購入、加工收回以及銷售退回增加的庫存商品,按售價借記“庫存商品”賬戶,按進價貸記“材料采購”或“應付賬款”“銀行存款”等賬戶,按售價與進價差額,貸記本賬戶。

月末分攤已銷商品的進銷差價,借記本賬戶,貸記“主營業務成本”賬戶。

本賬戶應按商品類別或實物負責人設置明細賬。

第四,“應付賬款”賬戶。該賬戶屬於負債類賬戶,用來核算企業購買商品、材料物資和接受勞務供應而應付給供應單位的款項。賬戶貸方登記驗收入庫的商品、材料物資尚未支付的貨款,借方登記償付的應付賬款,月末貸方餘額反映應付未付的賬款。

本賬戶按供貨單位設置明細賬。

第五,“銷售費用”賬戶。該賬戶屬於損益類賬戶。用來核算企業在商品購進、商品銷售、商品儲存環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進貨運雜費、裝卸費、整理費、包裝費、保險費、展覽費、倉儲保管費、檢驗費、廣告費、商品損耗、經營人員的工資及福利費等。賬戶的借方登記發生的上述費用,貸方登記期末結轉“本年利潤”賬戶的費用,結轉後本賬戶期末應無餘額。

本賬戶應按費用項目設置明細賬戶。

除上述賬戶外,還要設置其他有關的賬戶。如“銀行存款”賬戶、“庫存現金”賬戶等。

商品采購過程的核算

第一,批發商品采購過程的核算。批發商品采購按照商品驗收入庫所辦理結算貨款的不同情況,可分以下三種方法核算。

(1)采購商品驗收入庫,同時結算貨款。

【例9-9】豐華商場批發購進不鏽鋼炒鍋2 000個,每個進價50元,貨款為100 000元,增值稅額17 000元,運輸費、裝卸費共計3 000元,開出轉賬支票支付,商品驗收入庫。

這筆經濟業務的發生,以銀行存款支付的商品進價、稅費、運輸費等,是商品采購成本,增值稅進項稅額、銷售費用的增加及銀行存款的減少,應分別記入“材料采購”“應交稅費”“銷售費用”賬戶的借方和“銀行存款”賬戶的貸方。

這筆經濟業務應編製會計分錄如下:

借:材料采購 1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7 000

銷售費用 3 000

貸:銀行存款 120 000

同時,根據商品驗收入庫單,結轉“庫存商品”賬戶。

借:庫存商品 100 000

貸:材料采購 100 000

(2)采購商品先驗收入庫,後支付貨款。

【例9-10】豐華商場購入運動服500套,合同中定價每套80元。貨已驗收入庫,但款未付,暫按合同單價入賬。

這筆經濟業務的發生,是“庫存商品”的增加,應記入“庫存商品”賬戶的借方,貨款未付,是債務的增加,應記入“應付賬款”賬戶的貸方。

這筆經濟業務應編製會計分錄如下:

借:庫存商品 40 000

貸:應付賬款 40 000

月末估價入賬,是為了核對賬實是否相符,待下月初,用紅字做上述同樣的分錄衝回。

借:庫存商品 40 000

貸:應付賬款 40 000

(3)采購商品,先承付貨款,後驗收入庫。

【例9-11】豐華商場向愛家日用品廠托購升降晾衣杆1 000個,每個進價50元,貨款50 000元,增值稅額8 500元,代墊運費1 000元,本日已承付貨款,商品尚未收到。

這筆經濟業務的發生,是材料采購成本、增值稅進項稅額、銷售費用的增加,應分別記入“材料采購”“應交稅費”“銷售費用”賬戶的借方,同時又是銀行存款的減少,應記入“銀行存款”賬戶的貸方。

這筆經濟業務應編製會計分錄如下:

借:材料采購 5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8 500

銷售費用 1 000

貸:銀行存款 59 500

【例9-12】向愛家日用品廠訂購的升降晾衣杆現已到貨並驗收入庫。

這筆經濟業務的發生是庫存商品的增加,需結轉“庫存商品”賬戶,根據入庫單,編製會計分錄如下:

借:庫存商品 50 000

貸:材料采購 50 000

第二,零售商品采購過程的核算。零售商品采購,采用售價金額核算,可分為以下三種核算方法。

(1)購進商品,驗收入庫,同時支付貨款。

【例9-13】嶺東零售百貨商場向某批發市場購進不鏽鋼盆500個,每個進價20元,售價26元,以轉賬支票支付貨款。

借:庫存商品 1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 700

貸:銀行存款 11 700

(2)采購商品,先承付貨款,後驗收入庫。

【例9-14】嶺東零售百貨商場,向某批發城訂購箱包600個,每個進價50元,售價65元,今收到托收憑證後,開出支票以支付貨款30 000元,增值稅額5 100元,代墊運費300元,商品尚未收到。

這筆經濟業務,應按進價核算法入賬,編製會計分錄如下:

借:材料采購 3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5 100

銷售費用 300

貸:銀行存款 35 400

【例9-15】嶺東零售百貨商場向某批發城訂購的箱包已到貨,並已驗收入庫。

入庫的商品,應按售價核算法結轉庫存商品,並編製會計分錄如下:

借:庫存商品 39 000

貸:材料采購 30 000

商品進銷差價 9 000

固定資產購入業務的核算

固定資產的核算內容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所使用、不以出售為目的的持久性資產。

它的特點包括:使用期限長,一般都在1年以上,例如,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器具、工具等;具有實物形態,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能保持原有實物形態;不以銷售為目的;價值比較大。

固定資產投資在一般企業占比都較大,它采用折舊方式收回。固定資產的計價直接影響固定資產的核算,其計價有三種形式:固定資產原價、固定資產淨值和重置價值。固定資產原價是指企業在購置、建造固定資產時所支付的貨幣總額,也稱原始價值。

固定資產原價包括固定資產買價、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費等,但不包括運輸過程中損壞而發生的修理費和其他與固定資產本身無關的費用,若購置的是已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則應從其原價中扣除原安裝成本。

固定資產淨值,也稱折餘價值,是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累計折舊後的餘額,它反映固定資產的現有價值。重置價值又稱重估價值,是指按目前的經濟狀況和技術條件,重新購置、建築和安裝同樣的固定資產所需的全部支出,這種計價方法多在接受捐贈等情況下使用。

設置賬戶

固定資產購入業務的核算需設置“固定資產”賬戶和“在建工程”賬戶。“固定資產”賬戶反映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化,該賬戶借方反映增加的固定資產的原價,貸方反映減少的固定資產原價,餘額在借方,反映企業擁有的固定資產的原價。購入的固定資產如需安裝,則還要發生一些建造費用應列為固定資產原值。因此,要通過“在建工程”賬戶進行成本核算,“在建工程”賬戶的借方登記購入固定資產實際支付的價款及安裝費用,貸方結轉已完工的固定資產的實際成本(即原價),餘額在借方,表示已投入安裝但尚未完工或為其他工程的

備料。

固定資產購入業務的核算

這裏我們以機器設備為例說明購入固定資產業務的核算。

在企業購入的機器設備中,有的不需要安裝即可投入生產使用,有的則需要安裝、調試後才能投入生產使用。如果是前者,在投入生產使用時,應按購入時的實際成本(即原始價值)入賬,實際成本包括買價、運雜費、包裝費用等。如果購入的是後一種,則應通過“在建工程”賬戶核算其安裝工程成本,應將其購進時支付的買價、運雜費、包裝費以及安裝時發生的安裝費用記入“在建工程”賬戶的借方。安裝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時,應按安裝工程的全部支出(即實際成本),從在建工程的貸方轉入“固定資產”賬戶的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