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係統的完美運轉——企業收獲與退出機製(1 / 2)

經營企業其實有各種不同的情況。作為整個商業係統來說,既然有開始就有結束,有參與的熱鬧,也就有退出的寂寥。很多時候我們雖然不情願退出,但是又不得不受形勢所逼,不得已選擇退出。

而如何退出一家公司,或者在做企業的時候如何才能在一家公司中得到收成,這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比如,你並不喜歡現在做的這件事情,可是它又真的幫你掙了不少錢,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如果把它賣掉也沒什麼意思,可是如果有一個好的團隊在經營的話,它就能夠給你帶來收入。如果它能為你帶來收入或者利潤,讓你有機會去投資別的,成為你投資資金的來源,那就不如把它放著,也沒什麼關係。

第二種情況,你想退出,因為你不想負這麼大的責任。那麼可以采取員工持股的方式,拿出你企業股份的10%、20%、30%,讓員工分別持有。人們都會支持自己參與的事情。如果企業有10億元現值,你拿出了30%,就可以套3億元回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收獲或退出。或者你就做好投資者就行了,讓公司的管理層直接收購60%或70%,這樣在他們收購了這些股份之後,也會更有投入的意願,能夠大家一起做。

很多情況下,企業並不是因為做不好才會被收購的,有兩個收購的案例我覺得就很好。

第一個案例是金士頓公司。金士頓在十幾年前被收購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很掙錢的公司。老板姓孫,台灣人,在美國生活了很久。這位先生把金士頓賣掉之後,首先,他還留在這個公司。其次,公司的員工都還留著。因為股份是他的,他把公司賣掉之後掙了很多錢,然後給每一個員工分錢,最少的分到了100萬美元。所以這家公司被收購後,他們都留了下來,而且感覺還很舒服。因為他們不僅比以前擁有了更多錢,而且老板還跟他們在一起,所以可以繼續努力工作。

第二個就是郭台銘的例子。郭台銘的企業在台灣地區叫鴻海,在祖國大陸叫富士康。2010年郭台銘並購了一家公司,叫奇美,是專門做LCD屏幕的,也是台灣地區最大的電子公司,老板許文龍都80多歲了。為什麼他願意被並購?因為他自己很清楚,郭台銘的管理比他更好。特別是LCD這塊,韓國公司生產的產品已經遠遠超越了他們的產品,今天如果還是郭台銘、奇美自己幹的話,這樣的散亂局麵將永遠競爭不過對手。所以奇美的許文龍老先生在自己的企業被郭台銘並購當天的記者會上,講道:“我們必須要這樣合在一起才能跟對手去競爭。”因為收購之後會有更好的管理來幫助你,在原來的基礎上賺更多錢,這沒什麼不好的。所以,我們不要太在意形式上的發展,要更在意企業實質上的發展,這才是最重要的。